為解碼華北地道戰的空間韌性與組織智慧,河北大學歷史學院 "朔火燎原" 革命史調研隊于 2025 年 7 月開啟華北三地遺址探訪之旅,通過實地考察深化愛國主義教育。這支由 2024 級歷史學類專業學生組成的團隊,跨越北京、保定、邯鄲三地,在抗日戰爭勝利八十周年之際,用專業視角解讀抗戰遺產的當代價值。
7月的華北,暑氣蒸騰卻掩不住紅色土地的厚重。調研隊的第一站,選在了承載全國抗戰記憶的核心地標——位于北京市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這座占地35000平方米的建筑,以“民族危亡、奮起抗戰、勝利曙光”為敘事主線,而地道戰專題展區恰是“敵后抗戰”篇章的點睛之筆。站在紀念館前,隊員們望著建筑外墻上“獨立自由勛章”的浮雕,仿佛能聽見八十年前華北平原上的槍炮聲與吶喊聲。這里的每一件展品,都是歷史的直接見證者。
進入館內,調研隊成員一同參觀了有關地道戰的圖片與實物,進一步加深了對地道戰這一作戰形式的理解,調研隊同學總結道:“抗日軍民巧妙地利用地理環境,將通風口陷阱與作戰工事相結合,形成地上地下一盤棋的戰術體系,這就體現了我們調研主題中所講的空間韌性與組織智慧。”
7月13日,“朔火燎原”革命史調研隊第二站探訪了河北保定冉莊地道戰遺址。這座被譽為“地下長城”的紅色教育基地,生動地展現了華北軍民的抗戰智慧。
在紀念館內,363件珍貴藏品無聲訴說著那段烽火歲月。銹跡斑斑的挖掘工具、土制武器和烈士手稿,配合現代三維影像技術,讓歷史變得鮮活,這是屬于中國人民的集體記憶。最令人震撼的是長達16公里的地道網絡,從最初的"蛤蟆蹲"隱蔽洞,發展成集指揮、作戰、生活于一體的立體防御體系。翻眼、陷阱、地下兵工廠等設計都展現了地道強大的空間韌性。

▲圖為調研隊成員在進行講解錄音
遺址保護區內,那棵中空的老槐樹依然挺立。樹頂瞭望哨、樹底射擊孔、懸掛的警鐘,構成了一套嚴密的防御系統。“整個村莊都是戰斗堡壘,”調研隊同學介紹道,“馬槽、炕洞、水井,處處暗藏殺機。”這種全民皆兵的智慧,曾讓那些來犯之敵寸步難行。

▲圖為團隊成員在保定冉莊地道戰遺址進行講解錄制
7月22日,“朔火燎原”革命史調研隊抵達河北邯鄲山底村,完成其地道戰遺址尋訪之旅的最后一站——冀南山底抗日地道戰遺址。這座被譽為“地下長城”的抗戰遺跡,是目前中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抗戰時期地道,現存地道總長達15.6公里,堪稱平原抗戰史上的奇跡。
調研隊的成員在山底村抗日地道博物館駐足凝視,館內陳列的抗戰文物靜靜訴說烽火歲月,聶榮臻元帥當年使用過的物件尤為引人注目。他親題“神出鬼沒、出奇制勝”盛贊地道戰這一偉大創舉,正是他領導下的晉察冀邊區軍民的集體智慧,使地道網不斷完善,成為平原抗敵的堅韌屏障。
步入地道,狹窄空間內卻暗藏玄機——防火防水防毒結構、上下雙層設計、隱蔽槍眼與陷阱分布其間。地道口更是隱匿于水井、鍋臺等日常設施之下,形成了極具韌性的立體戰斗空間,極大減少了軍民傷亡,為抗戰勝利寫下血火注腳。
“重走地道,方知‘一寸山河一寸血’的重量。”調研團成員在行程尾聲感言。這場以山底村為終點的地道戰遺址尋訪雖告一段落,但先烈們以血肉筑就的精神長城,將在新時代的征程中繼續延伸其不滅的力量。

▲圖為調研隊成員在冀南山底抗日地道戰遺址進行視頻講解錄制
此次實踐,隊員們不僅完成了詳實的實踐報告與調研報告,更制作了線上電子相冊,通過社交媒體等渠道傳播地道戰故事。重走地道,我們觸摸的不僅是歷史的痕跡,更是民族的精神基因。從北京的史料梳理到冉莊的實地丈量,再到山底村的細節探尋,調研隊用青春的腳步丈量紅色土地,用專業的視角解碼抗戰智慧。未來,團隊將繼續深化研究,讓地道戰蘊含的韌性與智慧,成為激勵當代青年攻堅克難的精神動力。畢竟,最好的紀念是傳承,最美的青春是擔當——這團由青春點燃的“朔火”,終將在新時代的征程中燎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