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生扎根基層實踐:觸摸健康中國的毛細血管
 
  2025年7月,來自XX大學臨床醫學(免費醫學)專業的黎丹、曾凡艦、朱慧珊等7名學生,分別前往湖北省武漢市、孝感市、荊門市、宜昌市等地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展為期1至2周的《全科醫學與健康中國社會實踐》活動。此次實踐旨在響應“健康中國2030”戰略,深入了解分級診療制度下基層醫療的真實運作,探尋基層醫療在服務民生中的核心價值。
  在武漢市洪山區珞南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黎丹的實踐從一場與吳亞平院長的深度訪談開始。“我們現在有三大轉型方向,資源整合、人才強基、數字賦能,每一步都得踩實。”吳院長指著墻上的醫聯體合作協議介紹,依托與中部戰區總醫院的合作,中心已實現檢查互認、方案共享,半年內雙向轉診效率提升40%。在全科診區,黎丹看到醫生正通過智能系統調取簽約老人的電子健康檔案,精細調整降壓方案,“王爹爹,您這藥得再減點量,平時少鹽多散步,下周我再給您測測”,醫生的叮囑讓診室里充滿暖意。中醫康復科內,89歲的劉阿婆正接受針灸治療,她拉著黎丹的手說:“以前走路都費勁,扎了幾次針,現在能自己下樓買菜了。”
  孝感市第一人民醫院朱湖院區的實踐中,曾凡艦跟著王醫生接診了一位關節痛的村民。“最近農忙是不是又扛重活了?”王醫生沒有先問病情,而是先拉起家常,隨后通過觸診和病史判斷為骨關節炎。“基層設備有限,更得靠‘望聞問切’和對村民生活的了解。”王醫生解釋道。讓曾凡艦印象深刻的是62歲的李大叔,他患高血壓10年,每次復診都點名找張醫生,“張醫生知道我家地在村東頭,總叮囑我農忙別逞強,藥按時吃,心里踏實”。入夏后,院區醫護人員還走進村莊開展防溺水培訓,曾凡艦親眼目睹醫生用假人演示心肺復蘇,村民們圍得里三層外三層,“這比發傳單有用多了”,一位村民感慨道。
  荊門市東寶區子陵鎮衛生院里,朱慧珊正梳理著近三年的診療數據,發現分級診療政策在執行中存在“上轉易、下轉難”的問題。“醫生轉診沒獎勵,還可能擔責任,誰愿意多事?”一位行政人員坦言。在全科門診,她看到王醫生主動將一名冠心病術后康復患者轉至社區衛生服務站,并詳細交接康復方案,但這樣的案例并不多見。采訪中,30%的居民表示不知道分級診療,患有高血壓的張大爺說:“大醫院專家看得好,寧愿多花錢跑遠路。”朱慧珊意識到,基層醫療的發展不僅需要政策支持,更需要打破患者的信任壁壘。
  宜昌市點軍區聯棚鄉中心衛生院的清晨總是忙碌的,趙鑫宇跟著帶教醫生查房,從高血壓老人到發熱孩童,逐一記錄病程。外傷處置室里,醫生為骨折的農人打石膏,從清潔創面到塑形,每一步都一絲不茍。“基層醫生得身兼數職,既會看病,又得懂溝通。”帶教醫生說。在導診臺,趙鑫宇協助獨居大娘填寫表格,大娘緊握他的手連聲道謝,“這孩子比我家娃還耐心”。病歷書寫課上,帶教醫生強調:“基層病歷不求華麗,但求真實清晰,這是轉診的重要依據。”
  孝南區三汊鎮衛生院的檔案室里,陳紹緯正學習錄入高血壓隨訪數據。“收縮壓輸第三列,超160的標黃。”醫生指導道。他注意到鍵盤邊堆著“國家優質服務基層行達標機構”的證書,墻上電子屏滾動著新農合報銷比例。外科診室里,李醫生給收割機劃傷手的村民清創,“破傷風針新農合報八成,錢不夠先記賬,月底找村會計結”。榮譽墻上,2008年李克強總理調研時的照片與2023年遠程會診屏幕的照片并排陳列,見證著衛生院的變遷。“以前小傷拖成大病,現在家門口能治還少花錢。”一位患者的感嘆,道出了基層醫療的民生價值。
  應城縣黃灘鎮衛生院,劉卉玘參與了家庭醫生簽約登記。醫生們帶著設備入戶隨訪,為行動不便的老人體檢。兒童疫苗接種日當天,家長們排著隊,護士熟練地核對信息、接種、留觀。“我們多做一點預防,居民就少受一點病痛。”一位醫生的話讓她深有感觸。但她也發現,檢驗科只能做基礎化驗,CT檢查需去縣城,“人才留不住是最大難題”,院長無奈地說。
  實踐中,同學們也發現了基層醫療的共性挑戰:武漢市珞南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僅有2名全科醫生,醫護比低于國家標準;朱湖院區缺乏CT、超聲等大型設備;子陵鎮衛生院的轉診信息反饋渠道不暢。但同時,他們也看到了希望:珞南街的智能轉診平臺讓三級醫院50%號源向社區開放;聯棚鄉依托醫共體建設提升服務效能;三汊鎮的遠程會診系統正逐步打破地域壁壘。
  “基層醫療就像健康中國的毛細血管,看似微小,卻連著千家萬戶。”黎丹在實踐筆記中寫道。此次實踐讓同學們深刻認識到,基層醫療不僅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更是守護群眾健康的“第一道防線”。正如吳亞平院長所說:“基層強,則國家強,健康中國的根基在基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