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探尋非遺傳承密碼,讓古老技藝“活”在當下,2025年8月8日,曲阜師范大學“薪火傳校史”實踐隊走進山東省濰坊市高密市,開啟文化館參觀之旅,旨在近距離感受撲灰年畫、剪紙、泥塑等非遺魅力,探尋傳承脈絡。
撲灰年畫展區:線條流彩,古韻悠悠
首先,實踐隊員們進入撲灰年畫展區。色彩鮮艷、風格古樸的撲灰年畫極易吸引實踐隊員們的目光。據文化館工作人員詳細講解,撲灰年畫作為民間傳統繪畫藝術,有著獨特的制作工藝,藝人需先用柳枝燒制的炭條勾勒底稿,再以紙拓印,反復繪制,工序繁雜卻造就了其線條流暢、形象生動的畫面效果,題材涵蓋民間傳說、農事生活等諸多領域,承載著當地百姓的質樸情感與往昔記憶,以其古樸的風格、夸張的造型和鮮艷的色彩,展現出濃郁的鄉土氣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實踐隊員們仔細觀察著每一幅年畫,聆聽工作人員講述其制作工藝和背后的故事,深深感受到了這一古老藝術的獨特魅力。實踐隊員們還踴躍參與體驗環節,在藝人指導下,拿起炭條嘗試勾勒簡單輪廓。起初,炭條在紙上不聽使喚,線條歪扭,可隊員們不氣餒,反復練習,漸漸找到手感,雖手法仍顯生澀,卻更深刻體會到傳統工藝“慢工出細活”的精妙。圍坐交流時,大家分享觀察感悟,還有隊員用相機細致記錄年畫細節,從人物眉眼的神韻,到色彩暈染的層次,不放過任何一處。他們計劃回校后制作宣傳海報、開展主題班會,把撲灰年畫的故事講給更多同學聽,讓這承載鄉土氣息的民間藝術瑰寶,被更多人看見。

圖為實踐隊員參觀撲灰年畫展區 陳冰供圖
剪紙展區:紙間鏤空,妙藝傳神
移步至剪紙展區,一幅幅精美絕倫、形態各異的剪紙作品令人驚嘆。實踐隊員們了解到,剪紙藝人僅憑一把剪刀、幾張紅紙,就能剪出花鳥魚蟲、人物故事等豐富圖案,鏤空藝術在紙間展現得淋漓盡致,它不僅是裝飾,更是節日慶典、婚喪嫁娶等民俗活動中的關鍵元素,凝聚著世代相傳的民俗風情與審美意趣。一張張剪紙作品在燈光下熠熠生輝,它們或細膩逼真,或粗獷豪放,題材豐富多樣,有栩栩如生的動物、寓意吉祥的花卉,還有生動有趣的人物故事。實踐隊員們不禁為民間藝人的精湛技藝所折服,紛紛感嘆剪紙藝術的神奇與美妙。

實踐隊員們不禁為民間藝人的精湛技藝所折服,紛紛湊到工作臺前,向藝人請教剪紙技巧。藝人笑著拿起紅紙,飛速轉動剪刀,紙屑紛飛間,一只活靈活現的蝴蝶便躍然紙上。隊員們興致勃勃地模仿,有的小心翼翼勾勒輪廓,有的大膽裁剪造型,盡管作品形態各異,卻都滿是對剪紙藝術的熱忱。交流中,隊員們還得知,這些剪紙除了用于民俗活動,不少藝人還嘗試創新,將傳統圖案與現代審美結合,開發出文創產品。隊員們深受啟發,一邊用手機記錄下獨特的剪紙紋樣,一邊討論著如何通過短視頻、校園展覽等方式,把剪紙藝術的魅力傳遞給更多同齡人,讓這紙間的“奇妙魔法”,在新時代繼續綻放光彩。
圖為實踐隊員參觀剪紙展區 陳冰供圖
泥塑展區:泥韻匠心,百態傳神
在泥塑展臺前,各類泥塑作品散發著泥土的質樸氣息。工作人員向實踐隊員們介紹,這些泥塑從選土、捏制到彩繪,皆為手工完成,匠人們巧手塑造出神話人物、家畜家禽等造型,每一處紋理、每一抹色彩都傾注心血,生動反映當地農耕生活與民間信仰,是地域文化鮮活的“代言人”。這些泥塑造型各異,充滿了生活氣息,從傳統的神話人物到現代的生活場景,無不展現出民間藝人對生活的熱愛和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實踐隊員們通過與文化館工作人員的交流,深入了解到了泥塑的制作流程和技巧,對這一非遺項目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實踐隊員們被深深吸引,紛紛圍在展臺邊,有的蹲下身子,湊近觀察泥塑上細膩的紋理,用手機鏡頭定格那些藏著匠心的細節;有的主動拿起未完工的泥坯,在匠人指導下,嘗試用工具按壓、塑形,感受泥土在指尖蛻變的奇妙。交流中,隊員們還和匠人嘮起家常,聽他們講述傳承泥塑手藝時遇到的挑戰與堅持。離開前,隊員們自發幫著整理展臺、擦拭灰塵,用細微行動,向守護非遺的匠人致敬,也把對泥塑文化的熱愛,悄悄種在了心里。

圖為實踐隊員參觀泥塑展區 陳冰供圖
參觀過程中,實踐隊成員們認真聆聽、仔細記錄,不時向工作人員提問互動,還上手體驗簡單的剪紙、泥塑創作環節,親身體驗非遺技藝的精妙。實踐隊隊長表示此次文化館之行讓他們對高密市非遺有了更直觀、深入的認識,他們認識到這些瀕危的技藝亟待傳承,他們也因此深感責任在肩,后續將通過多種形式宣傳推廣,讓非遺在新時代綻放光芒。(通訊員 陳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