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何傳慧劉童舒潘鈺婷攝影劉童舒)聚焦城市安全設施效能,關注民生服務細節。6月28日至7月3日,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統計與數學學院“紅旗警衛隊”實踐隊在武漢開展了為期6天的社會實踐活動,以“一鍵報警裝置使用現狀調研與優化路徑探索”為主題,深入各類公共場所,通過走訪調研、問卷調查、深度訪談、社區宣講等多種形式,為優化一鍵報警裝置應用、強化社會安全保障貢獻力量。
穿梭公共場所,摸清裝置真容 一鍵報警裝置實際情況如何?隊員們走進學校、社區、商場、交通樞紐等實地探查——在武漢站候車大廳,隊員們各司其職:一人記錄裝置的安裝位置與外觀完好狀況,一人留意旅客對裝置的關注度,其余人則向值班民警請教設備的響應流程。
結束武漢站的調研后,隊員們轉赴曇華林歷史文化街區,走訪了街區內12家商鋪、3處游客服務中心和2個歷史建筑片區。在曇華林社區綜治中心,工作人員詳細介紹了裝置的響應流程:“只要有人按了報警鍵,監控中心的屏幕會立刻顯示具體位置,我們會在3分鐘內通過對講機確認情況,5分鐘內趕到現場。”

圖為實踐隊員在曇華林與工作人員訪談。劉童舒供圖
隨機走訪民眾,傾聽多樣心聲 “您知道路邊那個紅色按鈕是干什么用的嗎?”6天里,這樣的詢問在武漢的街頭巷尾重復了無數次。實踐隊發現,不同年齡段、不同職業的人群對一鍵報警裝置的認知和需求存在差異,而這些差異正是優化安防服務的重要依據。

圖為實踐隊員采訪民眾。劉童舒供圖
年輕人對裝置的知曉度相對較高,但清楚使用流程的很少;大部分老年人則了解甚少。針對這些情況,隊員們耐心普及使用方法,發放宣傳手冊,努力消除大家的認知盲區。
7月1日傍晚,紫陽湖公園的廣場舞隊伍旁,隊員們與市民交流,一位65歲的大爺提出:“按了之后誰會來處理?”這促使隊員們在后續問卷中增加“對響應機制的認知度”選項。此外,隊員們還制作了“大字版操作指南”,將操作步驟繪成漫畫,方便老年人理解。
走進社區宣講,關愛老年群體 鑒于老年人對裝置普遍了解不足,7月3日,隊員們走進武昌區水陸社區老年服務中心開展專項宣講。他們通過PPT講解、視頻放映等方式,介紹裝置功能和使用方法。為讓老年人易懂,隊員們把專業術語轉化為通俗表達,比如將“按下按鈕觸發報警”比作“打電話叫家人幫忙”。

圖為實踐隊員在水陸社區宣講。劉童舒供圖
“大家看,這個紅色按鈕就是‘救命鍵’,按下去之后,社區和派出所都能收到消息……”實踐隊員邊演示邊講解,周奶奶聽完介紹后笑著說“有這個按鈕好啊,萬一摔倒了,按一下就能有人來幫忙,比打電話方便。”
活動得到了社區居委會的高度評價,社區主任表示:“大學生們的宣講接地氣、有實效,讓老人們學到了實用的安全知識。”此次宣講提高了老年人對裝置的認知和使用能力,為他們的晚年生活增添了一份安全保障。
專業分析總結,助力安防升級 實踐期間,隊員們緊扣主題,深入剖析武漢一鍵報警裝置的使用現狀與問題。活動結束后,他們運用統計學專業知識,對收集到的278份有效問卷、20份實地觀察記錄、12份深度訪談報告進行歸納分析。
通過系統化處理和專業分析,隊員們形成報告,為相關部門完善一鍵報警裝置提供參考建議,助力提升武漢市公共安全水平,筑牢城市安全防線。

圖為實踐隊員們在東湖合影。劉童舒供圖
“數智化的安防不應是冰冷的設備,而該是有溫度的守護。”這份融合了統計學專業洞察與實地調研智慧的報告,將為武漢一鍵報警系統的優化提供青春視角,讓每一個紅色按鈕都成為守護民生的“安心密碼”,讓智慧城市的安全防線,在青春力量的澆灌下愈發堅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