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秩歲月里,曲阜師范大學“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的校訓如基因般融入校園肌理,而圖書館作為知識與精神的雙重載體,始終默默見證著校史的流轉。8月6日,“薪火傳校史”實踐隊重訪圖書館,在書架的延伸里、建筑的肌理中、水景的倒映間,解碼七十年校魂的傳承密碼。
建筑與水景:空間里的精神注腳
站在圖書館前,新中式風格的建筑氣勢恢宏,飛檐斗拱呼應著齊魯文化底蘊,寬大的臺階仿佛在訴說 “登高望遠” 的治學追求。回溯校史,建校初期的圖書館不過是間樸素平房,師生們在煤油燈下整理藏書;如今,這座兼具傳統韻味與現代功能的建筑,不僅是知識殿堂,更成為校園精神的象征——它見證著學校從“艱苦創業”到“守正創新”的跨越,也隱喻著曲園學子們對“文化傳承”與“教育現代化” 的平衡堅守.
圖書館旁的水景這份厚重添了幾分靈動:波光粼粼的水面倒映著建筑輪廓,恰如校史中“誨人不倦”的溫柔注腳——它營造出寧靜治學的氛圍,也暗合“文以載道,潤物無聲”的育人智慧。實踐隊靜坐水邊,聽館員講述:早年圖書館前是片荒地,師生們自己動手栽花種樹,如今才有這景致。從 “墾荒造景” 到 “生態育人”,空間的變遷里,藏著曲師人 “以環境養精神” 的七秩傳承。
書架延伸:知識傳承的七秩脈絡
踏入圖書館,目光被整齊排列的書架牽引向遠方,新舊交織的書籍如時光的拼圖,拼湊出曲阜師范大學十年的學術脈絡。
建校初期,圖書館藏書有限,師生們在泛黃的古籍與外文原版書中“啃硬骨頭”,《電磁學講義》里,批注的公式推導見證著學科奠基的艱辛。而今,人工智能、生態保護等新興領域的專著擺滿架,電子資源庫連通世界前沿,書架的延伸,正是學校 “學科拓新” 的具象體現。
實踐隊員翻開一本 1985 年版的《古代文學研究》,扉頁上寫著 “愿后輩學者,承續文脈,學無止境”—— 這行字穿越四十載,與校訓 “學而不厭” 遙相呼應。從 “一窮二白” 到 “兼容并包”,書架上的每一本書,都是曲師人 “以知識為橋,連接傳統與未來” 的注腳,七秩學術傳承,在這延伸的書架間悄然流淌。
青春解碼:在圖書館續寫薪火
實踐隊員在圖書館開展了 “校史尋蹤” 行動:整理古籍室的老照片,看到首屆學生在圖書館前排著長隊的場景;訪談退休館員,聽她回憶“用算盤統計借閱量”的歲月;實踐隊員還在自習區舉辦 “校史讀書會”。師哥師姐的畢業論文,也曾躺在圖書館的某個角落,被無數后輩借閱學習。
這些發現讓實踐隊員們震撼:圖書館不僅是知識的容器,更是校魂的 “基因庫”。七十年間,無數曲園學子在這里求知、思考、突破——在書架間找到人生方向,在臺燈下寫出影響學界的論文。如今,實踐隊員翻開前輩們讀過的書,突然明白:“薪火傳校史”,傳的不僅是校史故事,更是藏在圖書館里的“治學精神”與“育人初心”。
當實踐隊員們整理完最后一本老書,發現書脊上的校徽在陽光下閃閃發亮——那是七秩薪火的映照,也是我們青春傳承的起點。七十年校史,圖書館是最忠實的記錄者:它見證了知識的迭代,建筑的成長,更見證了一代又一代曲師人 “學” 與“誨”的堅守。此次實踐,讓實踐隊員在書架、建筑與水田間,解碼出校魂的真正模樣——那是對知識的敬畏,對傳承的擔當,對育人的熱忱。
值此建校七十周年,實踐隊員愿以青春之名,接過圖書館里的傳承接力:像前輩們一樣在舊書里挖掘新知,在新領域勇敢拓荒;把“學而不厭”的執著、“誨人不倦”的溫度,融入未來的學習與實踐。讓曲師薪火在新時代燃燒得更加熾熱,為七秩校慶寫下屬于青春的傳承篇章。(通訊員 郭家欣)
圖為曲師大圖書館外 郭家欣供圖
圖為外國友人參觀曲師大圖書館 張鴻研供圖
圖為實踐隊員整理圖書 張鴻研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