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紅色足跡,傳承時代薪火——山東理工大學“焦桐薪火”實踐團走進焦裕祿故居開展實踐活動
為深入探尋焦裕祿精神的成長根源,傳承紅色基因,8月14日上午,山東理工大學“焦桐薪火”實踐團走進焦裕祿故居,開展“追尋紅色足跡,傳承時代薪火”主題實踐活動,在勞動體驗與歷史回溯中感悟初心力量。

焦裕祿故居青磚黛瓦,古樸素凈,門前“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莊嚴肅穆。實踐團的活動從焦家油坊前的石磨盤體驗開始——在講解員的指導下,同學們挽起衣袖,雙手扶住磨柄緩緩轉動。隨著石磨盤吱呀作響,顆粒狀的原料慢慢研磨成粉,汗水浸濕額頭的同時,大家真切體會到“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的勞動艱辛,更讀懂了這份勞作中蘊含的“艱苦奮斗”精神底色——這正是焦裕祿后來在蘭考帶領群眾戰天斗地的精神源頭。

步入故居,時光仿佛倒流。斑駁的舊木桌、磨損的農具、褪色的粗布衣衫……一件件帶著歲月溫度的舊物,還原了焦裕祿少年時期的生活場景。“這把鐮刀是焦裕祿同志幫鄰里收割莊稼時常用的,那時他就常說‘力氣是浮財,用了還會來’。”講解員的話語讓同學們駐足沉思。從幫助鄉鄰的少年到帶領群眾治沙的縣委書記,故居里的每一處細節都在訴說:焦裕祿“親民愛民”的情懷,早已在故鄉的土壤里生根發芽。

參觀過程中,實踐團成員還舉行了交流分享會。同學們紛紛發言,講述自己對焦裕祿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大家一致表示,通過此次參觀學習,對焦裕祿同志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認識,他的精神將激勵著大家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不斷前進。

此次參觀焦裕祿故居活動,是“焦桐薪火”實踐團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禮。青磚不語,精神有聲。焦裕祿故居里的每一寸時光印記,都成為青年學子汲取力量的源泉,讓“焦桐薪火”在新時代的青春征程中持續燃燒。
攝影:賀文博
撰稿:陳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