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劉小茜,彭丹丹,蔣麗香)近日,湖南第一師范學院“百縣千鎮萬村”湖南行社會實踐團深入桃源縣,圍繞當地旅游與教育兩大優勢領域到桃源縣區、桃源一中、桃源職專、桃花源景區,楓林花海等地展開調研,挖掘發展經驗,探尋問題與挑戰,為縣域城鄉融合發展提供青年視角的思考與建議。
文旅產業蓬勃發展,賦能城鄉融合新畫卷
桃源縣憑借獨特的自然風光與深厚的文化底蘊,近年來在文旅產業發展上成果斐然,成為縣域經濟增長與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引擎。據桃源縣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全縣旅游等級區(點)共5個,其中5A級景區桃花源聞名遐邇,4A級景區楓林花海特色獨具,還有3個3A級景區。2024年,全縣旅游人數達672.0萬人,同比增長16.1%,實現旅游收入74.3億元,增長15.9% ,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接待461.1萬人次,經營收入12.7億元,增長8.3%。
桃花源景區不斷創新文旅業態,今年文化旅游節期間,非遺巡游隊伍長達600米,板龍燈、滾龍燈等10余種本土非遺項目齊亮相,吸引大量游客駐足。全國首臺河流劇場節目《桃花源記》依托4.6公里長的秦溪河谷,打造真人實景浸入式觀演體驗,備受游客喜愛,2024年演出達416場,觀看達20萬人次,收入達2600余萬元 。此外,熱市溫泉旅游度假區成為省級旅游度假區,以“親子游”為特色,打造熱帶植物館、兒童歡樂水寨等游樂區域,7月以來幾乎天天滿房。
文旅產業發展不僅提升了桃源的知名度,更促進了城鄉要素流動。鄉村民宿、農家樂蓬勃發展,如夷望溪鎮大樟樹村依托夷望溪景區,發展十余家農家樂,村民通過經營農家樂、售賣農產品、提供勞務服務等方式增收,人均年收入達3萬元以上,實現了旅游發展與百姓致富的對接 。不過,調研中也發現部分景區存在基礎設施不完善、旅游淡旺季明顯等問題,制約著文旅產業進一步發展。

教育事業成績斐然,筑牢城鄉發展人才根基
桃源縣素有崇文重教傳統,教育事業發展成果顯著,是建設現代教育強縣的生動實踐,也為城鄉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才支撐。縣委縣政府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近年來累計投入教育建設資金15億元 ,未來三年還計劃投資近10億元,新增城區學位1萬個,整合農村小規模學校16所。
桃源教育亮點紛呈,桃源一中作為省級重點高中,建校以來輸送6萬多名優秀畢業生,被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40多所高校授予優質生源中學 ,2024年飛行員錄取11人,連續13年全省第一。縣職業中專本科錄取人數連續多年占全省十分之一,為產業發展培養大批專業技術人才。文昌中學被授予全國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學校等榮譽稱號。
在教育均衡發展上,桃源積極推進城鄉學校結對幫扶,開展送教下鄉、教師交流輪崗等活動。但調研發現,城鄉教育資源仍存在一定差距,農村學校在師資力量、硬件設施等方面相對薄弱,如部分農村學校多媒體教學設備老化、音體美專業教師短缺等。
青春建言獻策,助力桃源高質量發展
針對調研中發現的問題,實踐團成員提出一系列建議。在文旅產業方面,加大對景區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完善交通、餐飲、住宿配套設施;開發四季旅游產品,如冬季溫泉康養游、春季賞花游等,緩解旅游淡旺季矛盾;加強區域旅游合作,整合周邊旅游資源,打造跨區域旅游線路。
教育領域,持續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改善農村學校硬件條件,建設標準化實驗室、多媒體教室等;提高農村教師待遇,吸引優秀教師扎根農村,通過定向培養、特崗計劃等方式充實農村師資隊伍;利用互聯網技術,開展城鄉學校遠程同步課堂,共享優質教育資源。
此次桃源之行,湖南第一師范學院“百縣千鎮萬村”湖南行社會實踐團從桃花源的非遺巡游到熱市溫泉的親子歡歌,從桃源一中的翱翔之夢到職專課堂的技能傳承,隊員們不僅見證了文旅與教育如何為城鄉融合“搭梁架橋”,更讀懂了“百縣千鎮萬村”工程中“以文塑旅、以教興縣”的深層邏輯。調研形成的每一份建議,都是青春智慧與縣域發展的同頻共振;未來的每一次回望與行動,都是學子們對“讓桃花源里的幸福更長久,讓學堂里的希望更茁壯”的鄭重承諾。相信在“百縣千鎮萬村”工程的指引下,桃源將繼續以文旅為脈、教育為魂,讓城鄉共富的畫卷在沅水之畔鋪展得更遼闊、更動人,而青春的力量,終將成為這幅畫卷上最鮮活的筆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