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傳鄉野間 溫情筑橋梁 | 動力學院“語潤鄉土,聲啟振興”志愿服務隊推普實踐紀實
       當普通話的清脆韻律與鄉土大地的淳樸氣息溫柔相擁,一條連接心靈的溝通紐帶,正隨著一群青年的熱忱身影慢慢織就。近日,山西應用科技學院動力與電氣工程學院“語潤鄉土,聲啟振興” 志愿服務隊的學生們,在長治市潞州區老頂山街道河頭村開展了為期五天的推廣普通話實踐活動。隊員們在與村民的朝夕相處中,深切體會到語言作為溝通橋梁的分量,也逐漸明白推廣普通話并非簡單的 “教說話”,而是用真誠搭建理解的通道,在這片充滿生活氣息的土地上,留下了一段浸潤著溫暖與感悟的珍貴記憶。

       為讓實踐更貼合鄉村實際,隊員們在出發前做足了“功課”:逐字比對當地方言與普通話的發音差異,整理出 “趕集買賣”“就醫問診” 等高頻場景的常用詞匯對照表;手繪彩色拼音卡片、準備繞口令手冊,想用游戲化的方式消解村民的緊張感;還專門向語言學專業的老師請教,學會用 “放慢語速 + 肢體輔助” 的方式與老人溝通,用 “故事接龍”“情景扮演” 等方法引導孩子開口。
       幾天里,他們的身影穿梭在村里的各個角落:在晨露未散的公園里,和背著書包的孩子們圍坐一團玩 “詞語接龍”,用普通話講著村里的老故事,笑著鼓勵孩子們大膽張開嘴巴;到午后的樹蔭下,湊到老人堆里嘮家常,趁機教幾句買賣、辦事常用的普通話,像 “這個多少錢”“麻煩您指下路”;碰上返鄉的年輕人,便用流利的普通話熱絡交流,聽他們講在外打拼時的趣聞。

       沒有刻意搭建的課堂,更多是融入煙火日常的細碎互動:幫菜市場里忙著稱重的大嬸,用粉筆在紙板上一筆一劃標上普通話價格;陪背著書包蹦跳回家的孩子,坐在田埂邊用普通話齊聲背一首《春曉》;圍在曬谷場的竹椅旁,聽老人用帶著鄉音的普通話,生澀卻認真地講年輕時的勞作故事。起初,總有人紅著臉擺手,念叨著 “說不好、說不好”,但日子久了,便有人悄悄跟著學,慢慢開始主動張口嘗試。
       實踐結束時,同學們的心里像揣著曬透陽光的棉絮,滿是融融暖意。他們終于讀懂,推普的意義從不是讓鄉音褪色,而是幫更多人拾獲順暢溝通的底氣 —— 讓鬢角染霜的老人能清晰道出冷暖需求,讓眼眸閃亮的孩子能帶著自信走向遠方,讓炊煙裊裊的鄉村能從容叩響外面的世界。

       這段浸著泥土氣息的經歷,讓他們深切體會到:語言的力量從不在字正腔圓的苛求里,而藏在俯身傾聽時的耐心里,藏在笑著回應 “說得真好” 的鼓勵里。未來,這群青年愿繼續做架在城鄉間的 “語言橋”,讓這份跨越山海的溝通暖意,順著田埂、沿著街巷,流淌到更多人的心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