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北汽車工業(yè)學院非遺調研團隊探訪懷化石雕 感受刀刻石間的傳承韻味
7月13日,湖北汽車工業(yè)學院“拾遺楚韻·啟為創(chuàng)新”非遺調研團隊走進湖南省懷化市五溪非遺園的石雕傳習工坊,探訪非遺傳承人王志杰,在石屑與鑿聲中探尋石雕技藝里的文化密碼。荊楚大地的石文化源遠流長,從楚墓玉石器到山野原石,石頭承載著這片土地的記憶與匠心,而王志杰正通過刻刀延續(xù)這份與石相生的緣分。
剛推開工坊木門,石材特有的清冽氣息便撲面而來。王志杰老師正坐在木案前專注創(chuàng)作,左掌平按青灰瓦片固定,右指執(zhí)刻刀懸于瓦面。他凝視預先勾勒的墨痕,腕間蓄力卻不躁進,刀鋒落下,細密瓦屑簌簌墜入案下竹籃。遇線條轉折,指節(jié)輕旋,讓刀角順著瓦質肌理游走,原本平實的瓦面漸顯分明輪廓。偶有碎屑附著刀刃,他側首輕吹拂去,目光迅速回到瓦面,刻刀起落間,周身凝聚起專注的氣場。
迎面的木案上,青灰色舊瓦與幾件石雕錯落擺放。瓦面經麻繩穿系,帶著經年風化的細紋;石雕則泛著不同石質的溫潤光澤。王志杰老師察覺到團隊成員,放下工具轉身,俯身托起一尊人物石雕,指尖輕拂衣紋刻痕,講解起石雕門道:“這塊石材采自山澗,天然石筋順著右側紋路延伸,正好刻孔夫子的長髯,順著石頭自然形態(tài)來;石面坑洼是天生的,我順勢鑿成竹簡樣,讓石頭自帶紋路成故事底子。刻人物用沖刀,下刀穩(wěn)才能顯出孔夫子周游列國的氣度;底下車馬用淺浮雕,刀要輕才顯動態(tài)。旁邊的字仿漢簡風格,順著竹簡紋路刻,和石頭融為一體。說到底,就是借著石頭的性子,把孔夫子傳學問、老祖宗說的人與自然相和的道理,用刻痕表現(xiàn)出來。”
交流中,團隊成員了解到石雕工藝的核心工序:首先是“識石”(相石),需摸清石頭性子,判斷質地堅脆、紋路走向,以及哪些天然肌理可借作造型部分,這是基礎;接著是“開坯”,下刀要果敢且懂收力,用力過重傷石性,過輕則定不住骨架,幾番精準敲擊讓原石輪廓初步顯現(xiàn);最見功夫的是“細刻”,換用小巧圓刀在石面游走,手法如繡娘挑線般精細,刻出的紋路細到能藏住光線;最后用麂皮蘸草木灰慢慢拋光,不借助其他物料,全靠反復揉拭讓石頭透出本身溫潤質感。每道工序都透著對石材本真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