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至8月,山東大學商學院永不“庭”歇調研團的足跡深入山東、河南、安徽、廣西四省區的鄉村院落,探尋一種“小而美”的產業發展模式——庭院經濟如何激活鄉村振興的一池春水。
在山東,庭院經濟已成為鄉村振興 “微引擎”,彰顯出因地制宜的蓬勃活力。萊陽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將庭院經濟與萊陽梨、五龍鵝等特色資源深度綁定,為農戶解決梨盆栽水肥調整、鵝舍通風防潮等實際難題,充分整合閑置庭院資源。青島田橫鎮則依托沿海區位優勢,發展出多元庭院經濟形態。即墨特色庭院手工業走出 “文化 + 產業” 的特色路徑,讓魯繡文化在傳承中煥發新生。
放眼其他省份,庭院經濟同樣亮點紛呈。在廣西大化縣弄盆屯,村民們在房前屋后的“巴掌地”上精耕細作。蒙紹英家的養殖園里,土雞踱步,半年收入近萬元;鄰家棚架上的南瓜、絲瓜既可自食,亦可售賣。政府精準施策,提供苗種、技術并對接銷售,使這些“小經營”成為破解“地少路遠”瓶頸的“大文章”。
轉戰河南臺前縣馬樓鎮,調研團看到了“微菌園”的蓬勃生命力。該鎮與河南農業大學合作,將復雜的種植技術“翻譯”成“大火燒開、小火燜鍋”的土辦法,顯著降低了老年農戶的菌棒污染率。生產工序被細分為噴水、剪耳等“微任務”,讓老人、婦女等“半勞力”能按小時靈活參與,將碎片時間轉化為切實收入,戶均年增收超2萬元。
安徽界首市田營鎮的庭院經濟則展現出“多元融合”的鮮明特色。作為工業強鎮,當地形成了“工廠務工+庭院增收”的互補模式。偉盛彩陶公司將廢棄校舍改造成工坊,聚集老手藝人制作非遺彩陶,使文化傳承與民生改善相得益彰。從改善村容村貌的“小菜園”起步,當地逐步走向集約化發展。
通過本次調研,團隊見證了庭院經濟從 “方寸之地” 到 “增收樂園” 的蛻變。庭院經濟深度挖掘閑置資源的潛在價值,是基于國情農情,能夠有效連接千萬小農戶與鄉村振興大戰略的韌性支點。未來,團隊將持續深化庭院經濟研究,讓這片“方寸之地”釋放出更為強勁的振興活力,以小產業撬動大發展。
圖/文 永不“庭”歇調研團
2025年8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