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頭:大學生網報滁州8月11日電(通訊員/生思佳)
導語:
2025年7月15日盛夏,一場關于愛與成長的溫暖故事在滁州市圖書館少兒閱讀區悄然上演。7月15日至30日期間,一支由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大學生組成的“紅心研墨”志愿團隊在這里開展了為期兩周的深度志愿服務,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的深刻內涵。
正文:
2025年7月15日當第一縷陽光透過玻璃幕墻灑進滁州圖書館少兒區時,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心研墨”志愿團隊的成員們已經開始了當日的對教學物資進行系統化整理的準備工作。在少兒閱讀區,需將彩筆、剪刀、膠水等手工材料按功能分類歸置,同時將散落各處的繪本依據索書號準確歸架。這項基礎工作實則是培養責任感的實踐起點。在教學輔助環節,志愿者需履行雙重職責:既要維持課堂紀律,又要提供個性化指導,以專業服務搭建成長平臺。

在拼音閱讀課堂上,志愿者們精心設計了"階梯式教學法",將課程分為聽讀、跟讀與自讀三個階段,循序漸進地培養孩子們的閱讀能力。根據孩子們的年齡和學習特點,志愿者們制定了差異化的教學目標,幫助他們在輕松的氛圍中逐步提升。經過一段時間的輔導,參與課程的孩子們識字能力顯著提高,尤其是一些原本識字困難的學齡前兒童,從最初依賴圖畫表達,到后來能夠獨立朗讀簡單的故事,進步令人欣喜。志愿者分享了一個溫暖的故事:起初連聲母和韻母都分辨不清的小朋友,在志愿者的耐心陪伴和針對性指導下,漸漸掌握了拼讀技巧。最終,他能夠流暢地朗讀《小蝌蚪找媽媽》的簡版故事。結業時,小朋友將自己的朗讀視頻送給志愿者,這份成長的禮物讓在場的每個人都深受感動。
特色課程激發創造潛能
每周三的"圍棋啟蒙小課堂"成為最受期待的互動環節。志愿團隊將傳統的圍棋教學與現代教育理念相融合,設計出"游戲化學習"模式。他們自制了卡通棋盤,將"虎口""禁入點"等專業術語轉化為形象的故事講解。隨后的粘土手工課更成為創意的狂歡。以"我眼中的夏天"為主題,志愿者們引導孩子們將想象具象化。那個總是捏不好圓形的小女孩雯雯(化名),在志愿者手把手的指導下,最終完成了她的"西瓜"作品。"她捧著作品時眼里的光芒,讓我看到了教育最純粹的意義。"志愿者在記錄中寫到。隨著服務的深入,志愿者與孩子們建立起超越簡單輔導關系的深層聯結。在第二周的"親子閱讀日"活動中,志愿者們創新引入"角色扮演"環節,由孩子和家長分別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這種互動模式不僅增進了親子關系,更讓志愿者們收獲了"教育合伙人"的新身份認同。"我們不再是單純的課外輔助者,而是成為了孩子們成長路上的見證者和參與者。"志愿者深有感觸。活動期間,團隊收到了家長感謝信,其中多位家長特別提到"孩子回家后主動要求繼續完成志愿者布置的閱讀任務"。志愿者們也在付出中收獲精神成長,臨別之際,孩子們自發組織的感恩會讓所有志愿者動容。那些歪歪扭扭卻充滿童真的粘土作品,那些認真書寫的感謝卡片,都成為這段旅程最珍貴的注腳。特別是一個曾特別調皮的小女孩,悄悄塞給志愿者一張紙條"謝謝你教我把'壞脾氣'變成圍棋里的'妙手'"。志愿者通過實踐深刻理解到,志愿服務從來不是單向的付出,在與孩子們的互動中,志愿者們也重拾了久違的童心,鍛煉了溝通能力。更重要的是,他們學會了用專業的態度對待每一件看似微小的事情。

兩周的實踐,讓志愿者見證了無數溫暖瞬間:那個終于獨立完成閱讀任務時驕傲挺起的小胸膛;那盤經過無數次失敗后終于成功的粘土作品;那些告別時依依不舍的擁抱。這一切都在訴說同一個真理:真正的教育發生在人與人真誠相遇的時刻。滁州圖書館的這場志愿實踐,恰如一顆種子,既在孩子們心中播下求知的嫩芽,也在志愿者們心田種下責任的幼苗。而這,或許就是志愿精神最動人的模樣——在彼此生命中留下向上生長的力量。
作者署名:通訊員生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