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砥礪初心使命,汲取歷史智慧,2025年7月,數學學院“星火傳薪・多維踐悟”紅色基因傳承實踐團師生一行,秉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緊扣愛國主義教育主線,奔赴江蘇徐州、山東濟南及湘鄂贛等多地紅色圣地開展實踐活動。團隊采用雙線沉浸式調研模式,將紅色場館變為育人課堂,革命文物化作教學教材,通過瞻仰舊址、敬獻花籃、深度研學、志愿宣講、口述采集等多種形式,主動將學習成果轉化為生動宣講,面向公眾講好紅色故事,把烈士精神內化為青年奮進的永恒動力。
7月8日
泉城叩問——銘刻于石壁上的英魂與初心
實踐團首先抵達濟南戰役紀念館。館內黑色石墻上鐫刻的720位烈士姓名,成為團隊心中的“點名冊”。成員們輕聲默念,指尖輕撫,將“濟南第一團”的番號作為宣講核心案例加以提煉。館內200余件戰史文物、圖文史料以及場景復原,生動展現了濟南戰役的背景、過程與重大意義,讓解放戰爭的艱難困苦不再是抽象的文字,而是化作震撼心靈的青春體驗。隨后,團隊前往中共一大代表王盡美、鄧恩銘烈士墓前,肅穆佇立,默哀致敬,聆聽兩位先烈為黨的事業和民族解放奉獻一生的事跡,并以堅定誓言回應歷史:紅色江山,必有后人繼承。
7月9日
雙城淬煉——從淮海烽火到渡江偉略
實踐次日,團隊轉赴江蘇省徐州市,角色從參觀者轉變為主動的“宣講者”。在巍峨的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前,面對鐫刻著543位烈士姓名的碑壁,成員們深感宣講責任之重大。在淮海戰役紀念館,每一件展品都在訴說著軍民同心、人民偉力的故事。下午,團隊探訪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站在那盞舊煤油燈和老式電話機旁,向聽眾生動描繪革命家們在此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歷史瞬間。為了完成從“看”到“講”的轉變,成員們深入查證資料、提煉故事,將靜態的歷史轉化為動態的敘述,向游客宣講生動的往事與紅色精神,同時,團隊成員自身也對“信仰”與“忠誠”有了更深層的體悟。


7月11日
山海凝眸——地方斗爭史中的不屈脊梁
下一站,實踐團部分成員奔赴江蘇省連云港市。上午,在安峰山烈士陵園,隊員們列隊肅立,向革命先烈默哀、敬獻鮮花,致以最深切的緬懷。下午,在連云港市革命紀念館,隊員們系統研習了從五四運動到連云港解放的地方革命斗爭史,在一件件實物史料中感受先輩們的艱辛與不屈,并于館內莊嚴重溫入黨誓詞,錚錚誓言回蕩于心。實踐團成員李果表示:場館里,一件件斑駁的軍裝、一份份泛黃的戰地文件、一幕幕艱苦卓絕的斗爭場景,都無聲卻震撼地還原了崢嶸歲月。這次宣講實踐不僅是向外界宣傳紅色精神,更是對自身靈魂的叩問與初心的重溫。

7月12日
熱血湘鄂贛——從巍峨豐碑到鋼鐵長城
同期,團隊部分成員的湘鄂贛之行也在同步開展,此次行程將視野從戰役細節拓展至國防時空領域。在湘鄂贛邊區烈士陵園,革命紀念碑在烈日下巍峨聳立,成員李汁汁手持導覽資料,久久凝視,以紀念碑為基點,向游客動情講述先輩們浴血奮戰的光輝歲月。國防園中,殲五戰機、T-34坦克、三七高炮等武器裝備依次排列,曾經馳騁沙場的鋼鐵利器,如今成為國防教育的生動教材。成員們隊員們結合繪制的“從實戰利器到精神圖騰”發展圖譜,為前來開展研學活動的小學生們上了一堂生動的“現場國防教育課”,講解武器裝備背后的歷史,闡述“馳騁沙場”到“陳列教育”的功能轉變所蘊含的和平與發展理念,在他們心中播下關心國防、熱愛祖國的種子。

7月13日
鐵軌豐碑與鋼鐵圖騰——跨越時空的精神對話
次日,實踐團主體成員前往河南鄭州二七紀念塔,以“探尋紅色印記,傳承二七精神”為主題,系統參觀了10層展廳。通過觀看《二七慘案》紀錄片,研讀罷工傳單、烈士遺物等珍貴展品,團隊細致梳理了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的歷史脈絡,記錄了52位烈士的英勇事跡,整理了20余份核心史料,隊員們以先烈事跡為藍本,在展物前為前來參觀的孩子們舉行了一場“微團課”,吸引了現場眾多觀眾駐足聆聽。同時成員們參與塔頂“城市祝福”留言、調研文創區紅色載體,完成10份問卷,在沉浸式體驗中感悟先烈不屈精神,汲取奮進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