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華中農業大學文法學院“拾光·續詩”暑期社會實踐團隊走進湖北省黃石市大冶市金湖街道上馮村,開展為期五天的“古村文脈尋根與創作之旅”的社會實踐活動。八名青年學子以筆為舟、以鏡為眸,在這座被譽為“九古奇村”的古村落中,用文藝創作喚醒鄉土記憶,喚醒沉睡的鄉愁,讓古老的文脈在青春筆墨間重新流淌,為鄉村振興注入青春動能。
隊員們沿著古道走進古村落 李燚諾攝
實踐首日,團隊走進了鹿耳山環抱中的上馮村。眼前是綿延成片的清代至民國民居,青磚斑駁,馬頭墻靜聳,徽風贛韻交織出時光的詩行。隊員們穿梭于縱橫巷弄,用鏡頭捕捉溪畔浣衣的剪影、古祠前奔跑的童趣、老樹下閑話桑麻的日常——那些平淡卻溫暖的煙火氣息,悄然化作創作的靈感源泉。
隨后的數日,她們系統探訪村中“九古”風物。四十余株百年古樹如滄桑智者,伸展虬枝低語光陰的故事;清渠繞戶潺潺,串聯起一幅恬淡的田園長卷。撫過“千年樹爹”皸裂的樹皮,聆聽老人娓娓道來的村莊往事,仿佛與歷史有了真實的觸碰。團隊還造訪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從礦渣碎陶間想象古代匠人千錘百煉的執著;駐足紅軍亭前,追憶烽火歲月中這片土地的熱血與堅毅。
鄧樂怡在革命遺址前學習 王佳玲攝
在實踐中,團隊不僅深入探訪古村肌理,更將所見所感融入文學與藝術創作之中。杜雨璇登乘龍亭寫生,以工筆勾勒古宅層疊的檐角;李燚諾用鏡頭追隨古村的晨昏,記錄霧染黛瓦、樹影入窗的靜謐瞬間;聶燦則將古樹的虬勁、石碾的斑駁凝為詩句,在《九谷奇村詠上馮》、《上馮:時間在石縫里發芽》中復活了石頭與歲月的對話。這些作品不僅讓古村記憶重新蘇醒,更以藝術為橋,連接起傳統與現代、鄉土與青春。
高雨涵在用鏡頭記錄古村風景 拍攝者 杜雨璇
每一處遺跡都是一段活著的歷史,每一道痕跡都連著九古奇村的精神根脈。這段為期一周的鄉村文脈賡續之旅,不僅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課”,更是一場雙向的文化奔赴。隊員們行走在百年古村的肌理之中,用文學創作讓沉睡的文化記憶蘇醒,以真誠的感知和專業的表達,傳遞出傳統文化蓬勃的生命力。續寫著鄉村文化振興的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