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山河歲月》的鏡頭在云端亮起,那些沉睡在歷史塵埃里的紅色記憶,便順著網線流淌進青年的眼眸。南京審計大學沁園書院 “山河銘史” 小分隊以屏幕為渡口,以影像為扁舟,在 2025 年的盛夏開啟了一場跨越時空的精神對話 —— 這場以 “覽《山河歲月》溯革命征程之韻,承紅色基因鑄青春豐碑之魂” 為主題的線上實踐,讓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星火,在數字時代重新燎原。
為何出發:在光影中打撈精神坐標
當歷史敘事在碎片化傳播中變得模糊,當 “精致利己” 的思潮悄然侵蝕理想,我們愈發需要一處錨點,讓青年的精神世界找到根基。習近平總書記 “把紅色基因傳承好” 的囑托,恰是這場實踐的初心。
《山河歲月》如一部立體的精神圖譜,用鏡頭復原了那些 “為有犧牲多壯志” 的瞬間:延安窯洞的油燈下,毛澤東同志揮筆寫下《實踐論》,燈光穿透黑夜,也照亮了民族的方向;飛奪瀘定橋的勇士們攀爬鐵索,槍林彈雨中的吶喊,至今仍在叩擊青年的耳膜。我們渴望通過線上研學,讓這些畫面走出紀錄片,成為青年心中可感、可觸、可傳承的精神圖騰。
心之所向:讓紅色基因在靈魂深處扎根
指尖劃過屏幕,目光掠過史料,這場云端實踐從未因虛擬而褪色,反而因專注而愈發純粹。隊員們在文獻中打撈歷史細節,在研討中碰撞思想火花,當《中國共產黨簡史》的文字與紀錄片的影像重疊,將曾經抽象的 “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變成了具體的模樣。
“原來 1921 年的夏天,那群平均年齡 28 歲的青年,也是在熾熱的理想中改寫了中國的命運。” 隊員黨玉筱在研學筆記中寫道。這種認知的覺醒,恰是精神成長的開始:我們不再把革命故事當作 “遙遠的傳說”,而是看清了自己與歷史的血脈聯系 —— 青年從來都是時代的先鋒,百年前的他們為民族救亡奔走,今天的我們當為復興偉業拼搏。
收獲如炬:精神的火種永不熄滅
這場實踐的收獲,從一份份報告和視頻中抽絲剝繭,轉化為刻進骨子里的信仰重塑。當我們記錄下山河歲月里的無名英雄,為那些未留姓名的革命戰士立傳時,突然懂得:英雄從不是高高在上的符號,而是每一個在時代洪流中堅守初心的普通人;當 “紅色青年說” 微視頻在網絡傳播,收到陌生人 “看完想再讀一遍黨史” 的留言時,更明白:紅色基因的傳承,從來不是單向的灌輸,而是靈魂與靈魂的共鳴。
云端的實踐終有落幕,但精神的長征永不停歇。在屏幕前與百年前的青年隔空相望,早已把 “傳承” 二字刻進了青春的坐標。我們深知:所謂紅色基因,從來不是博物館里的陳列,而是流動在血脈中的力量,是讓每個青年都能在時代浪潮中,找到屬于自己的那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