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0日至8月2日,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鄉土童行”實踐團在四川省宜賓市江安縣漢安中學成功開展了為期14天的暑期支教活動。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要推動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并且強調“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教育部也將革命傳統教育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基于此,如何更好地將紅色基因和川渝地區特有的紅巖精神融入當地兒童的教育中,是“鄉土童行”實踐團的核心課題。本次“鄉土童行”實踐團社會實踐活動包含思想政治與法治啟蒙、紅巖精神之歷史課堂等豐富且寓教于樂的課程,旨在將革命精神轉化為青少年兒童成長養分,為兒童教育注入活力,同時為大學生搭建實踐平臺,實現紅色精神傳承與時代擔當的雙重使命。
圖為二年級的陳同學展示手工作品。董佳瑜攝
7月21日上午九點,支教活動在師生見面會中拉開序幕。實踐團成員與當地來自不同小學的小朋友們相互介紹,初步建立融洽關系。次日,重慶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王小鳳老師帶來了一堂別開生面的“學法用法向未來——我們身邊的法律”思想政治與法治啟蒙課程,巧妙結合校園生活實例和社會熱點,深入淺出地講解法律知識,孩子們積極互動,明白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道理,理解了遵守規則的重要性,讓孩子們初步形成對法律的認同和敬畏。
圖為王小鳳老師為小朋友們講解法律知識。董佳瑜攝
在探究紅色歷史學習的重要性之際,我們深刻認識到其對于傳承紅巖精神、理解紅色歷史時代背景的關鍵作用,因此,精心安排的歷史課堂成為本次支教活動中的一大亮點。實踐團成員以“李碩勛與南昌起義”、“許建業的革命故事”、“小蘿卜頭的‘獄中課堂’”等經典紅色故事為主題,不僅用簡單生動的語言講述革命先輩的故事,而且帶領孩子們制作“不滅的星火燈”、“紅巖精神密碼盒”、“我的‘大聲疾呼報’”等手工作品。當成員展示李碩勛烈士家書時,教室靜得能聽見鉛筆滑過紙頁的沙沙聲;在制作“不滅的星火燈”環節,二年級的陳同學反復調整彩色卡紙的位置,最后在底座鄭重寫下:“火光再小,也能照亮腳下的路”;當成員講述許建業用生命守護黨的機密時,孩子們將“忠誠”二字刻進自制的紅巖密碼盒;當粗糲的草紙課本分發到手中,還原小蘿卜頭獄中學習場景時,許多孩子撫摸紙面良久,才提筆抄寫《春望》,并在頁腳寫下:“小蘿卜頭,今天我們教室的窗外有真正的春天”。
圖為實踐團成員和孩子們在美術課后合影。葉帛徽攝
在美育日益受到重視的今天,藝術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為此我們特別設置了一系列藝術課程,這些課程同樣備受青睞。實踐團成員岑瑞在音樂樂理課上,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引領學生們深入學習基礎樂理知識。她耐心地講解音符、節奏和和弦的基本原理,并通過互動問答的形式,激發孩子們的興趣。隨后,岑瑞組織學生們排練合唱曲目,從發聲練習到合唱技巧,逐一細致指導。孩子們從最初的羞澀拘謹,聲音微弱,到逐漸放開嗓音,彼此配合默契,最終在告別會上,孩子們以飽滿的熱情和純真的歌聲,呈現了一場動人的表演,贏得了在場所有人的熱烈掌聲。在盆栽種植課上,實踐團成員們準備了各式各樣的綠植和花盆,手把手地指導孩子們親手栽種。她們不僅講解了土壤選擇、澆水技巧等基礎知識,還分享了植物生長的奧秘和環保理念。孩子們在歡聲笑語中,小心翼翼地培土、澆水,臉上洋溢著成就感。每一盆栽種好的綠植,都象征著希望與成長的美好寓意,仿佛在訴說著孩子們未來的無限可能。支教期間,實踐團成員每天安排作業輔導課,耐心解答學生的問題。
圖為二年級的陳同學展示手工作品。潘顏攝
8月2日下午,溫情與不舍彌漫在告別會的現場。孩子們驕傲地展示著親手制作的星火燈、密碼盒、草紙課本和連環畫等作品,齊聲合唱《同一首歌》。當孩子們將寫滿感激與祝福的小紙條悄悄塞進實踐團成員手中,甚至緊緊擁抱時,許多成員眼中噙滿淚花,兩周的陪伴化作此刻最動人的畫面。
車輪碾過蜿蜒山路,實踐團成員望著窗外浩渺的長江沉默。那些草紙上的字跡、密碼盒里的誓言、花盆中萌發的新綠,不僅是留給孩子的禮物,更是在年輕心靈里埋下的火種。群山深處,星火已燃,靜待長風。
圖為實踐團成員和孩子們在告別會后合影。葉帛徽攝
本次支教活動以沉浸式紅色教育為核心,融合法治啟蒙、美育實踐與紅巖精神,有效激發了孩子們的歷史認同感、法治意識與創造熱情。實踐團成員在服務奉獻中深化了對國情民情的認知,鍛煉了實踐能力,更深刻體會到教育的力量。展望未來,“鄉土童行”實踐團將繼續優化課程體系,深化校地合作,為助力鄉村教育發展和青少年健康成長貢獻青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