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4日,暑氣蒸騰,山東大學(威海)山海“博時急救”暑期社會實踐團隊的青春身影,走進了重慶市渝中區茶亭北路社區。我們懷揣普及急救知識的熱忱,手持精心設計的宣傳單頁,在街巷樓棟間穿梭,將守護生命的“安全指南”送到居民身邊。
前期籌備:讓專業知識接“地氣”
為讓急救知識真正走進社區生活,團隊提前多日打磨細節。我們梳理出心肺復蘇、氣道異物梗阻等高頻急救場景的核心要點,把“胸骨中下段1/3交界處”這類專業表述,轉化為“兩乳頭連線中點”這樣通俗易懂的說法,配上清晰圖示印在宣傳單上。從按壓頻率(100-120次/分)到不同人群按壓深度的區分,再到操作中的關鍵禁忌,都用“步驟化”語言拆解,確保居民“一眼看懂、牢記關鍵”。同時,團隊反復演練講解話術,針對重慶居民的交流習慣調整語氣,讓宣講更顯親切。
社區行動:街頭巷尾的“急救微課堂”
活動當天,茶亭北路社區的小廣場、居民樓院壩、臨街商鋪旁,都成了我們的“移動課堂”。我們主動向過往居民遞上宣傳單,開啟一場場貼心宣講。
在社區小廣場,一位拎著菜籃的阿姨被我們攔下。“阿姨,給您講講急救知識,關鍵時候能派上大用場!”我們指著宣傳單,從如何識別心臟驟停,到胸外按壓的正確姿勢,邊說邊比劃。阿姨聽得認真,不時提問:“要是家里老人突然暈倒,第一步該做啥?”我們耐心解答,還現場模擬簡單動作,讓知識不再抽象。
遇到在樓棟前乘涼下棋的大叔們,我們笑著招呼:“大叔們,了解下心肺復蘇知識,多份保障!”面對他們,我們著重強調急救的黃金時間(4-6分鐘),以及普通人掌握急救技能的重要性。一位大叔聽完感慨:“以前覺得這些是醫生的事,現在知道了,咱老百姓也得學學!”
街道上,一位獨自散步的老人接過宣傳單,我們特意放慢語速,蹲在他身邊反復講解。老人聽完拉著我們的手說:“你們年輕人有心了,這些知識對我們來說太有用了!”
科技助力:讓知識傳播更便捷
除了面對面宣講,我們還借助科技手段拓寬傳播渠道。遇到對急救知識感興趣的居民,團隊成員會打開手機,展示提前準備好的急救科普短視頻——從動畫演示心肺復蘇流程,到真實案例講解急救重要性,讓知識以更生動的形式呈現。一位年輕的小伙看完視頻后,主動拿出手機:“能給我也發一份不?我想給家里人也看看!”我們欣然應允,將視頻鏈接分享,讓急救知識借助網絡在家庭中繼續傳播。
青春擔當:以行動踐行使命
此次茶亭北路社區之行,我們用腳步丈量責任,用宣講傳遞溫暖。從前期籌備的嚴謹,到社區宣傳的熱情,再到科技助力的創新,每一步都飽含山大學子的社會擔當。未來,團隊將繼續深入更多社區,開展形式更豐富的急救科普活動,讓急救知識如春雨般浸潤更多人的心。我們相信,點滴行動匯聚起來,終能織就守護生命的安全網,讓“救在身邊”的理念成為社區最溫暖的底色,也讓社會實踐的青春力量,在服務百姓的過程中綻放更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