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杭州師范大學根系計劃團隊成員陳晴在杭州蕭山美哉社區開展以《尋回“漆”憶:失憶非遺的前世今生》為題的“2025最憶是杭州・探江南文化奧秘”系列課程,以沉浸式互動揭開浙江漆器的千年傳奇故事。
課程伊始,失憶的漆器向小朋友發出求助,希望能夠在小朋友們的幫助下找回記憶。小朋友們在陳晴的帶領下,為漆器制作工藝的“記憶碎片”排序,認識漆器誕生的四個過程:制胎為骨、髹漆為衣、裝飾增輝、打磨成器。隨著對漆器制作工藝逐漸了解,小朋友們也對漆器匠人的不易與堅持有了深入體會。
沉睡于博物館的井頭山木漆、河姆渡朱漆木碗、跨湖橋漆木弓在屏幕上展出,浙江漆器八千多年的悠長歷史得以呈現。陳晴將漆器在數千年歷史中的風格變化娓娓道來,還通過講述漆器發展的歷史困境,讓小朋友們從宋徽宗“金銀胎漆器”因戰亂遭毀等往事中,理解了非遺“失憶”的歷史傷痛。
課程尾聲,小朋友們紛紛提筆設計心中漆紋——稚嫩的線條,勾勒出傳統瑰寶的新一代輪廓。這場跨越八千年的漆藝對話,讓小朋友們在幫助漆器尋憶的過程中,深刻認識了非遺漆器的漫長歷史與風格演變,更在他們心中種下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種子。(通訊員:金馨童、楊銳、陳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