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鳳凰古城蜿蜒的小巷深處,湖北汽車工業學院"拾遺楚韻·啟為創新"團隊見到了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麻利明老師。這位從事銀飾鍛造三十余年的老匠人,用他的堅守詮釋著非遺傳承的真諦。
麻老師的工作室雖不寬敞,卻處處體現著匠人的用心。工作臺上,半成品的銀片靜靜等待著下一次捶打;墻上掛著的工具,每一件都記錄著歲月的痕跡。"我從父親手中接過的不僅是鍛造工具,更是一份文化傳承的責任。"麻老師動情地說。
團隊成員們有幸目睹了麻老師"融銀"的全過程。銀料在高溫下逐漸軟化,經過反復的加熱與捶打,最終呈現出精美的紋樣。麻老師嫻熟的動作讓同學們嘆為觀止,每一錘都恰到好處,每一鏨都精準無誤。

"現在愿意學習這門手藝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了。"麻老師坦言。面對現代工業制品的沖擊,傳統手工銀飾面臨著傳承困境。但即便如此,麻老師依然堅守著這門古老的手藝,不僅是為了制作銀飾,更是為了守護民族文化的根脈。

在實踐環節,團隊成員嘗試了基礎的銀飾制作。雖然只是簡單的捶打動作,但要做到均勻有力卻并不容易。同學們紛紛表示,這次體驗讓他們對非遺傳承的艱辛有了更直觀的認識。
湖北汽車工業學院的這次"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不僅讓同學們領略了苗族銀飾的精美,更感受到了非遺傳承人堅守的可貴。正如團隊成員所說:"麻老師三十年如一日的堅守,讓我們看到了文化傳承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