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長安大學“到祖國需要的黔方﹒傳長大薪火的書聲”支教隊深入貴州畢節阿嘎村,以服務鄉村振興,探索大中小學思政與素質培養一體化路徑為目標,秉持“五育并舉,筑夢黔行”理念,構建特色課程體系:德·黔心長紅:傳承紅色基因鑄魂;智·黔行長明: 點燃求知星火啟智;體·黔躍長健: 錘煉強健體魄揚青春;美·黔彩長韻: 涵養美育心靈繪夢想;勞·黔力長技: 躬行實踐礪成長共五大板塊協同育人,在鄉村孩子心中播撒全人種子,培育時代新人。本期聚焦【智·黔行長明】的生動實踐。
長安大學材料學院“到祖國需要的黔方·傳長大薪火的書聲”實踐隊立足新時代人才培養需求,于7月18日在貴州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阿嘎村創新開展“智·黔行長明”主題支教活動。實踐隊依托“五育并舉”教育體系,聚焦長大特色科學素養培育,為當地40名小學生設計實施了包含人工智能啟蒙、趣味數學建模、道路知識科普等特色課程,激發少數民族地區青少年的科學興趣和創新思維。

課程以“冬季道路的神奇自融雪技術”為引,迅速激發了孩子們的好奇心。他們睜大雙眼,仔細觀察屏幕上展示的自融雪路面特寫照片,甚至興奮地指著自己衣服上的雪花圖案進行對比。“為什么這種路面不會結冰?”面對教師的提問,孩子們在思考和互動中,逐漸理解了背后的科學原理——自融雪路面通過添加特殊材料,能在低溫下主動釋放熱量,防止冰雪堆積,保障行車安全。

借助生動的實驗演示,教師用簡易材料模擬了自融雪路面的工作原理:當鹽類融雪劑遇水時,會降低冰點;而新型自融雪材料則能通過化學反應或太陽能蓄熱,實現更持久的融雪效果。孩子們輪流觸摸實驗材料,感受溫度變化,驚嘆于科技的神奇。“原來科學真的能讓冬天更安全!”一顆顆探索科學奧秘的種子,悄然播撒進孩子們求知的心田。
課堂的核心內容,生動展現了現代科技如何破解冰雪路面的難題。志愿教師張敔婷精心設計了四個趣味科普模塊,包括“鹽類融雪劑的化學原理”“太陽能蓄熱式自融雪路面”“導電混凝土的發熱奧秘”以及“貴州山區道路的防凍技術應用”。在講解過程中,教師巧妙結合貴州冬季道路養護的實際案例,將材料科學、熱力學等專業知識轉化為孩子們易于理解的趣味知識,使深奧的工程技術在他們眼中變得直觀而神奇。
每個實驗環節都著重突出科學原理的創新性和實用性——從普通食鹽降低冰點的日常現象,到新型相變材料在低溫下的智能響應,孩子們通過動手操作溫度傳感器、觀察融冰對比實驗,親身感受科技如何改變生活。**“原來我們貴州的山路也能用上‘會發熱’的柏油!”一位同學興奮地說道。課后分享中,孩子們爭相描述自己家鄉冬季道路的特點,并討論如何用課堂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課程尾聲,教師張敔婷布置了“冰雪觀察員”任務,鼓勵孩子們記錄冬季道路結冰現象,并思考可行的科學改良方案,讓創新的種子在實地探索中生根發芽。
本次《紅色記憶·薪火相傳》課程,是長安大學材料學院支教團【德·黔心長紅】板塊的核心實踐。活動通過挖掘和講述孩子們熟悉的本土英雄事跡,運用身邊觸手可及的紅色象征符號,成功地將紅色文化變得可親、可感、可學。它不僅有效激發了阿嘎村少年兒童的愛國情懷,培養了對革命先輩的崇高敬意,更引導他們自覺傳承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讓永不褪色的紅色記憶深植心間,使革命的薪火在新時代少年兒童手中代代相傳,映照祖國的壯麗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