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日清晨,陽光灑在玉林市福綿區福綿鎮十丈村的榕樹梢上,廣西師范大學“壯鄉智老關懷”實踐團隊的隊員們早已帶著問卷、設備與一顆熾熱的心,走進這個寧靜而樸素的村落。作為“智慧賦能,人文筑境”廣西鄉村適老化實踐調研的第三站,十丈村呈現出不同于城市社區的衰老圖景,也承載著老人們最真實的生活期盼。
走入巷陌,傾聽銀齡心聲
團隊分成兩個小組,沿著村中主巷逐步深入。八十歲的陳奶奶正坐在自家門坎揀豆角,團隊成員們蹲下來,一邊幫忙,一邊輕聲問起她平日里的生活。“腿腳不好,去小賣部這段路都覺得遠啰,更莫說下雨天。”她指著門前略有坑洼的水泥路苦笑道。同學們認真記錄,并在圖上標記出“巷道照明不足、缺少休息椅”等問題。
圖為團隊成員與村民交談。 唐田馨攝
在村老年活動中心門口,三五成群的老人們正在樹蔭下下棋、聊天。團隊負責人唐田馨拿出設計好的適老科技體驗模型——一個簡化版的“一鍵呼叫系統”,幾位爺爺好奇地圍上來。“真的按一下就能叫到人嗎?”“能大聲點嗎?我耳朵背……”同學們耐心演示,并調整音量,老人們露出驚喜的笑容。
廚房與衛生間,細節處見真實需求
團隊獲準進入幾戶老人家中實地查看。狹窄的衛生間沒有扶手,地面略顯潮濕;廚房灶臺過高,老人墊著小板凳炒菜……這些都成為同學們鏡頭和筆記中的重點。隊員羅美婷在調研表中記錄下:“防滑地磚缺失、如廁起身困難、廚房操作臺需要適度降低……”
“微改造”現場演示,村民齊點贊
下午,團隊在村委廣場設置臨時展示區,布置了幾類適老“微改造”設施樣品:感應夜燈、衛生間安全扶手、防滑墊等。許多村民聞訊趕來,尤其是老人們親手觸摸、試用這些設備,紛紛表示“這個東西實用!”“如果村里能裝起來,我們就敢多出來走走”。
青春與白發對話,科技與溫情相融
此次調研不僅是數據的收集,更是一場青年與老人之間的真誠對話。團隊成員陪一位奶奶聊了半個下午,聽她講述年輕時的故事和如今的孤獨;教幾位爺爺使用團隊開發的簡易語音提醒器,盡管桂柳話與普通話之間存在障礙,但笑容與手勢成了最好的通用語。
圖為團隊成員整理調研記錄。 唐田馨攝
夕陽西下,團隊收拾設備離開十丈村時,不少老人還站在村口揮手告別。那一刻,團隊成員更加明白——適老化改造不僅是設施的增加,更是心與心的連接、技術與溫情的共同抵達。
接下來,團隊將系統整理三地調研資料,撰寫報告并提出適合廣西鄉村的適老化建設方案,真正讓“智慧賦能”不止于口號,“人文筑境”扎根于鄉野。
(通訊員:王芷騫 唐田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