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15 日,廣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暑期社會實踐團隊走進南寧中關村創新示范基地,以 “智匯低空・文旅興鄉 — 南寧中關村‘科技 + 文旅’融合發展實踐探索” 為核心課題,開展沉浸式調研實踐活動,在理論與現實的碰撞中探尋科技賦能鄉村文旅的新路徑。
實踐當日,團隊成員首先走進基地展廳,在講解員的引導下系統了解南寧中關村的產業布局與科技成果。從人工智能交互終端到物聯網智慧監測設備,從低空經濟配套技術到文旅數字化解決方案,一件件實物展品與動態演示,讓同學們直觀感受到前沿科技與文旅產業融合的創新形態。基地運營負責人特別介紹,園區已培育出 10 余家專注 “科技 + 文旅” 的企業,形成從技術研發、場景設計到落地運營的完整產業鏈,為鄉村文旅升級提供了 “科技引擎”。
圖為團隊成員與企業負責人交談
在企業座談交流環節,團隊與廣西智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廣西英倫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等代表性企業展開深度對話。“我們的無人機編隊表演已在南寧青秀山、崇左德天瀑布等鄉村周邊景區落地,單場表演能帶動景區夜間客流量提升 30% 以上。” 智都科技負責人的分享引發熱烈討論。同學們結合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 理論,圍繞 “低空技術如何降低鄉村文旅運營成本”“AR 技術如何保護與傳承少數民族文化” 等問題提出見解,企業代表則對同學們從理論視角分析實踐問題的能力表示認可,雙方還就 “大學生參與鄉村文旅科技項目志愿服務” 達成初步合作意向。
實踐過程中,團隊還分組走訪了基地內的 “文旅科技實驗室”,現場體驗了 AR 民俗文化導覽系統 — 通過佩戴智能眼鏡,指尖輕觸就能 “喚醒” 虛擬的壯族歌仙劉三姐形象,聆聽原生態山歌并了解背后的文化故事。“以前在課堂上學習‘鄉村振興要兼顧文化傳承與產業發展’,今天才真正看到科技如何讓傳統文化‘活’起來。” 團隊成員李同學的感慨道出了大家的共同心聲。
此次實踐活動不僅讓同學們收集到 20 余組 “科技 + 文旅” 落地案例與企業訪談實錄,更讓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有了鮮活的現實載體。團隊指導老師表示,后續將組織同學們梳理調研數據,形成專項報告,為地方政府制定 “科技賦能鄉村文旅” 政策提供參考;同時計劃開展 “文旅科技進鄉村” 志愿宣講活動,讓更多村民了解科技對家鄉發展的推動作用。實踐團隊成員也紛紛表示,將以此次調研為起點,持續關注鄉村文旅發展,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在助力鄉村振興的征程中貢獻青年力量。
圖為團隊成員合影
(通訊員:唐田馨 王芷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