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時節,青島市王哥莊的茶山漫坡疊綠,清晨的露水沾著茶樹嫩芽,沁出清甜的茶香。山東管理學院青耘茶鄉振興實踐隊的學子們,帶著專業的知識與熱忱,背著行囊走進云棲鎮的生態茶園與古韻茶廠,以“三下鄉”實踐為紐帶,讓青春的腳步與茶鄉的發展同頻,讓書本里的智慧化作助農的實效。
多專業協同破題:茶壟間摸清產業“病灶” “您家的茶葉主要靠鎮上收購商收,價格是不是每年都不穩定?”“炒茶時火候全憑感覺,有沒有遇到過茶葉炒焦或香氣不足的情況?”實踐隊剛到王哥莊,就分成4個調研小組,走進茶農家中去調研農戶在生產制作銷售方面所遇到的“疑難雜癥”。
實踐隊的學子們認真梳理了當地茶葉銷售渠道,發現80%依賴線下批發,線上僅靠零散微商售賣;翻看了當地現有宣傳內容,發現多是簡單的茶葉圖片,缺乏故事性;經過一周調研,團隊精準匯總出嶗山茶產業的三大“病灶”:銷售渠道單一,無法適應新時代的市場形勢;品牌包裝簡陋,且易被仿品替代
圖為隊員觀摩茶葉炒制工藝。劉傳杰供圖
茶田車間躬行:指尖觸摸千年茶魂 “提手采要掐住芽頭下方一厘米,不能拽,不然會帶起茶梗。”在茶農的指導下,學子們小心翼翼地在茶壟間穿梭。練了一上午,指尖磨出紅印,才慢慢掌握訣竅。“原來采一斤好茶要彎幾百次腰,茶農太不容易了。”在此次田間勞動中,隊員們除了學習了采茶標準,還多了這一條感悟。
圖為隊員采摘的茶葉。喬善成供圖
走進古韻茶廠的炒茶車間,鐵鍋溫度高達200℃,熱浪撲面而來。炒茶師傅劉師傅手持茶帚,將鮮葉倒入鍋中快速翻炒,茶葉的清香瞬間彌漫。“殺青要‘高溫快炒、先高后低’,才能鎖住茶香。”劉師傅邊演示邊講解,通過這次近距離的接觸,隊員們更體會到“炒茶三分鐘,出汗一瓢水”的艱辛。
圖為隊員觀摩氧化工藝過程。劉傳杰供圖
數字賦能傳香:讓云棲茶香飄向全國 為了講好云棲茶的故事,隊員們結合采茶炒茶的實際感受,拍攝了嶗山茶從萌芽到成茶的全過程這些內容在短視頻平臺上線后,迅速吸引關注:單條視頻最高播放量超1000次。同時隊員們也架起了手機,開啟了直播,直播累計觀看量達1.8萬人次,不少網友留言咨詢購買。最終,實踐隊幫茶農對接價值客戶37人,達成合作意向12筆,直接帶動茶葉銷售額的增長。
圖為初加工后的茶葉。喬善成供圖
“青年就該到鄉村一線去,把所學用到實處。”隊員們表示,這次實踐讓他們讀懂了鄉村振興的意義。如今,王哥莊的茶壟中,還留著學子們的足跡;而他們帶回的,不僅是滿滿的實踐收獲,更有對“三農”事業的深厚情懷。山東管理學院的學子們用行動證明:鄉村振興的沃土上,青春力量能讓茶香更濃,讓茶鄉的未來更有希望。
作者:喬善成、劉傳杰
來源:山東管理學院青耘茶鄉振興實踐隊暑期實踐紀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