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7日,圍繞“苗語傳情·霓裳載道:苗族雙語傳承與文化符號的鄉土敘事”主題,實踐團隊前往貴州省畢節市觀音洞鎮沙井鄉及營哨村10組15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通過采訪、實地體驗等方式,深入了解當地苗族語言傳承、傳統技藝及民俗文化。

當日上午11時左右,實踐團隊抵達沙井鄉街道,隨即對不同群體展開采訪。采訪發現,當地苗族群眾普遍保持著雙語使用習慣。許多受訪者表示,學習普通話有助于年輕人外出務工、子女就學及與外界溝通,是融入現代生活、便利交流發展的重要手段,但同時也表示出苗族同胞對母語傳承的重視。多數家庭保持“在家說苗語、外出用普通話”的雙語習慣,展現出少數民族文化傳承中“守根”與“開放”的平衡,也體現了語言作為身份標識與溝通工具的雙重屬性。團隊成員主動學習了簡單的苗族語言,如問候語“蒙阿卯”(你好)、感謝語“內給咯”(謝謝)及“阿婆”“阿公”等稱呼。在苗族同胞的耐心指導下,成員不僅掌握了基礎表達,還了解到詞語背后的語境含義,感受到語言作為文化“活密碼”的意義。

在營哨村10組15號,村民向實踐成員詳細介紹了苗族傳統服飾的制作工藝。從刺繡紋樣到扎染技法,每件服飾都需耗費大量時間手工完成,一套嫁衣的制作周期往往長達半年以上。這些技藝主要通過家庭內部的“母女相傳、婆媳相授”方式延續,雖無文字教程,卻在日常傳承中成為苗族文化鮮活的載體。然而,實踐成員也注意到,由于制作成本高、市場需求有限,傳統服飾的傳承面臨挑戰。沙井鄉的服飾攤位因夏季高溫導致銷量低迷,許多商販午后便提前收攤;而村中青壯年多選擇外出務工,留守村民主要依靠手工藝和農耕維持生計,收入水平較低。盡管如此,當地村民仍堅持在日常生活中穿著傳統服飾,展現出對民族文化的深厚情感。

此外,實踐成員從當地村民口中,詳細了解了當地代表性的民俗活動——跳花坡節。該節日是苗族一年中隆重的節日,每年正月,附近村寨的人聚集山坡,身著華麗傳統服飾載歌載舞,持續數日。它不僅承載著苗族的遷徙記憶和宗族情感,也逐漸成為年輕人社交的重要平臺。然而,隨著社會變遷,節日的參與群體呈現老齡化趨勢,部分傳統儀式也有所簡化,如何平衡文化保護與現代發展成為亟待思考的問題。

此次調研活動團隊成員感受到苗族文化在當代社會的頑強生命力,同時也認識到其在現代化進程中面臨的現實困境。團隊認為,在推動民族文化傳承的過程中,需要更多關注社區內生動力,探索符合當地實際的發展路徑,使寶貴的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煥發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