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16 日,廣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循著 “智匯低空・文旅興鄉” 的調研主線,從南寧中關村創新示范基地的 “科技源頭” 走向鄉村景區的 “應用現場”,用腳步丈量 “科技 + 文旅” 賦能鄉村振興的實效,在基層一線書寫馬克思主義理論學子的實踐答卷。
清晨 6 時 30 分,實踐團隊便集合出發,首站抵達南寧青秀區劉圩鎮鄉村旅游示范區 —— 這里正是前一日在中關村基地調研時,企業提及的 “AR 生態科普走廊” 首批試點區域。剛踏入景區,壯族風格的指示牌上 “掃碼見非遺” 的標識便吸引了同學們的注意。在景區運營部李經理的指導下,團隊成員分組體驗 AR 導覽系統:有的同學掃描 “稻作文化園” 標識牌,手機屏幕中立刻浮現出壯族先民插秧、收割的虛擬場景,配合方言解說,仿佛穿越回古老的農耕時代;有的同學聚焦 “壯錦非遺館”,通過 AR 技術 “拆解” 壯錦織造步驟,還能與虛擬織娘互動提問。
“這套系統上線半年,游客平均停留時間從 2 小時延長到 3.5 小時,周邊村民擺攤售賣的壯錦香囊、五色糯米飯銷量也漲了 25%。” 李經理指著景區入口的客流統計屏介紹。實踐團隊隨即開啟 “問卷 + 訪談” 調研,在景區步道、村民集市與游客、商戶深入交流。“以前游客看完風景就走,現在有了 AR 體驗,好多人會主動問壯錦的故事,我一天能多賣十幾件手工藝品。” 村民韋阿姨拿著自家制作的壯錦掛飾笑著說;來自南寧市區的游客陳先生則建議:“要是能增加語音控制功能就更好了,家里老人不會掃碼,也想看看這些老故事。” 團隊成員認真記錄下 32 份問卷中的建議,分類整理出 “操作便捷性”“內容豐富度”“群體適配性” 三大改進方向。
圖為團隊成員與村民商販交談
午后,團隊驅車前往崇左市江州區馱盧鎮,探訪廣西智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無人機表演的鄉村落地現場。抵達時,企業技術人員正在景區廣場調試設備,同學們立刻圍攏過去,有的觀察無人機的電池續航裝置,有的詢問飛行軌跡編程邏輯,技術總監張工耐心解答:“鄉村景區信號不如城市穩定,我們特意加裝了本地信號增強器;考慮到村民的安全顧慮,每次表演前都會提前 3 天在村里張貼通知,還安排專人維護現場秩序。”
圖為團隊成員前往景區參觀
傍晚 7 時,隨著天色漸暗,300 架無人機緩緩升空,在夜空中先后組成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鄉村振興”“劉三姐剪影” 等圖案,引得現場村民和游客紛紛舉起手機拍攝,孩子們的歡呼聲此起彼伏。“以前只在電視上見過無人機表演,沒想到現在在家門口就能看,好多外地親戚都問我怎么預約門票。” 村民黃大哥的話讓團隊成員王同學深受觸動,她在實踐日志中寫道:“原來科技不只是實驗室里的代碼和設備,更是能讓鄉村被看見、被喜愛的橋梁,這就是‘科技為民’最生動的體現。”
當晚 8 時 30 分,實踐團隊與景區運營方、企業代表召開座談會。同學們結合馬克思主義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理論,圍繞 “文旅科技如何適配鄉村實際” 展開熱議。針對白天調研中發現的 “老年游客操作困難”“村民參與度不足” 等問題,團隊提出 “‘科技導覽 + 村民講解員’雙軌模式”—— 培訓村民掌握基礎 AR 設備操作,為老年游客提供人工講解 + 設備演示服務;還建議簡化 AR 界面,增加 “一鍵播放”“語音解說” 等便捷功能。這些建議得到景區與企業的一致認可,三方當場約定,由實踐團隊牽頭設計《鄉村文旅科技操作手冊》,企業提供技術支持,景區組織村民培訓,讓科技真正 “走進” 鄉村生活。
返程途中,團隊召開臨時復盤會,昏暗的車廂里,同學們借著手機燈光分享感悟。“以前在課堂上學‘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今天才真正理解,科技只有落地到鄉村需求上,才能變成振興的力量。” 團隊組長陳同學說;指導老師則補充道:“馬克思主義理論從來不是書本上的教條,而是指導實踐的武器。接下來我們要把兩天的調研數據轉化為具體對策,讓這份實踐報告真正幫到鄉村。”
從科技研發的 “實驗室” 到鄉村振興的 “試驗田”,這一天的實踐讓 “科技 + 文旅” 從抽象概念變為鮮活現實,也讓廣西師大馬院學子更加堅定:以理論為基、以實踐為筆,才能在鄉村振興的賽道上書寫出有溫度、有力量的青春篇章。
(通訊員:唐田馨 王芷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