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15 日,廣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循著 “從田間到直播間” 的調研脈絡,深入永福縣羅漢果核心產區,以 “校媒企多維資源協同賦能鄉村振興” 為課題,實地探訪羅漢果種植現狀與產業發展痛點,用腳步丈量鄉村產業實情,為后續雙創實踐筑牢扎實調研基礎。
清晨 7 時,載著實踐團隊的大巴車駛入永福縣龍江鄉,沿著蜿蜒的山路抵達龍山村 —— 這座被群山環繞的村莊,因連片的羅漢果種植基地聞名當地。剛下車,漫山遍野的綠色便映入眼簾:羅漢果藤蔓順著竹架攀爬成整齊的 “綠廊”,拳頭大小的翠綠果實掛滿枝頭,微風拂過,葉片沙沙作響。“歡迎同學們來咱村!現在正是羅漢果膨果的關鍵期,再過一個月就能采收了。” 村合作社負責人周大叔早已在村口等候,他皮膚黝黑,手上沾著泥土,熱情地迎向同學們。
圖為團隊成員參觀
在周大叔的帶領下,實踐團隊分為 3 組走進種植基地。“大家看,判斷羅漢果成熟度,要觀察果皮顏色 —— 從青綠色轉為淡黃綠色,就快到采收期了。” 周大叔蹲下身,指著一串果實耐心講解,還示范如何輕捏果實判斷硬度。團隊成員們立刻圍攏過來,有的蹲在田埂上記錄種植周期、“三肥五水” 管護要點;有的拿出手機拍攝藤蔓長勢、病蟲害防治警示牌;還有同學主動幫周大叔扶正歪斜的竹架。“大叔,今年雨水多,會不會影響果實品質?” 團隊成員小吳問道。“會啊,去年雨季好多果子爛在地里,損失不少。現在我們學了園區教的‘起壟排水’技術,情況好多了,但還是怕極端天氣。” 周大叔的回答讓同學們意識到,自然風險仍是種植戶的 “心頭憂”。
上午 10 時,實踐團隊在村委會會議室與 12 位種植戶展開座談。村民唐阿姨帶著一籃剛摘的新鮮羅漢果趕來,一坐下就打開了話匣子:“我家種了 5 畝羅漢果,去年行情不好,鮮果果價從 3 塊錢一斤跌到 1 塊 8,最后算下來,除去肥料、竹架的成本,就賺了幾千塊。” 她的話引發了其他種植戶的共鳴,村民們你一言我一語地訴說難題:“傳統日曬烘干靠天吃飯,遇到陰雨天,果子容易發霉”“村里年輕人都去城里打工了,我和老伴兒管 10 畝地,忙不過來”“外面人只知道羅漢果甜,不知道咱永福羅漢果是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賣不上好價錢”。實踐團隊成員們一邊認真記錄,一邊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產業價值鏈” 理論分析:從種植到加工再到銷售,羅漢果產業的 “增值環節” 存在斷層,種植戶只能獲取產業鏈前端的微薄利潤。經過 2 小時的交流,團隊匯總 23 份調研問卷,將問題清晰梳理為 “價格波動風險大”“加工技術滯后”“勞動力短缺”“品牌認知度低” 四大類,還特意標注了唐阿姨、周大叔等典型種植戶的需求,為后續對接資源做準備。
圖為團隊成員與工作人員交談
午后,實踐團隊驅車前往永福縣羅漢果產業園區,探訪現代化加工車間。走進園區,干凈整潔的廠房與鄉村田間的質樸景象形成鮮明對比。在自動化生產線前,新鮮羅漢果經過清洗、分揀、烘干、破壁等工序,最終變成金黃的羅漢果干果或細膩的羅漢果粉。“這條生產線是去年引進的,一天能加工 5000 公斤鮮果,加工效率是傳統日曬的 8 倍,還能通過溫控技術保留 90% 以上的有效成分。” 園區技術總監李工指著生產線介紹,“但我們也有難題 —— 散戶種植戶的果子量少,運輸到園區成本高,很多人寧愿自己用柴火烘干,品質參差不齊。”
針對這一 “最后一公里” 問題,實踐團隊現場展開討論。“能不能讓合作社牽頭,把散戶的果子集中起來,再統一運到園區加工?”“可以在村里設臨時倉儲點,減少運輸次數!” 同學們你一言我一語,提出 “‘合作社 + 園區’集中收購”“村級倉儲點 + 冷鏈運輸” 等設想。李工聽后頻頻點頭:“這些想法很貼合實際!我們之前也想過和合作社合作,但一直沒找到合適的對接方式,你們的調研正好幫我們找到了突破口。”
傍晚 6 時,夕陽灑在龍山村的田埂上,實踐團隊在村委會召開調研復盤會。昏暗的燈光下,同學們圍著桌子,攤開調研筆記和問卷,熱烈討論當日所得。“今天在田間看到唐阿姨的愁容,我才真正理解‘產業振興不是口號,要解決老百姓的實際難題’。” 團隊成員小林感慨道,“從馬克思主義理論來看,只有打通產業價值鏈的各個環節,讓種植戶分享到加工、銷售環節的利潤,才能真正激發他們的積極性。” 指導老師接過話頭:“明天我們會對接本地媒體和電商企業,大家要帶著今天梳理的問題,思考如何通過‘校媒企’協同,為種植戶搭建銷售渠道、解決技術難題,把調研成果轉化為實際行動。”
夜色漸濃,實踐團隊的大巴車駛離龍山村,窗外的田野漸漸模糊,但同學們的討論仍在繼續。從田間地頭的細致觀察,到與種植戶的深入交流,再到產業園區的技術探訪,8 月 15 日的實踐不僅讓同學們收集到扎實的第一手資料,更讓他們在理論與現實的碰撞中,深刻理解了鄉村產業振興的復雜性與緊迫性 —— 而這,也為次日開啟的 “直播間助銷”“資源對接” 等雙創實踐,埋下了充滿希望的種子。
(通訊員:唐田馨 王芷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