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遺文化傳承日益受到重視的當下,如何讓古老的技藝煥發新生,是新時代青年面臨的重要課題。日前,機電工程學院“對話‘洞頭海陶’藝術實踐團”前往溫州洞頭海陶藝術館,旨在通過實地調研與深度交流,探索溫州洞頭海陶非遺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傳播路徑,以青年力量助力藍色文明的傳承與發展。
首先,團隊成員們深入海陶藝術館進行參觀學習。在講解員的引導下,同學們系統地了解了洞頭海陶的起源、發展歷程、制作工藝及其背后蘊含的海洋漁耕文化。從選泥、拉坯、雕刻到燒制,每一道工序都凝聚著匠人的智慧與心血。大家對海陶在造型和紋飾上的創新表現出濃厚興趣,許多作品巧妙地將海螺、貝殼、魚群等海洋元素與現代審美相融合,既保留了傳統神韻,又充滿了時尚氣息。通過這一階段的學習,同學們深刻認識到,海陶不僅是一種精湛的技藝,更是一部生動的海洋文明史詩。
隨后,實踐團與海陶藝術家們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與座談。在交流中,同學們提出關于海陶文創產品開發、市場推廣等方面的疑問。藝術家們分享了非遺保護的經驗,并強調了“現代化改造”的重要性。他們指出,傳承非遺的最佳方式是通過產品轉化和文旅推廣,讓“活著的歷史”融入當代生活,煥發新的生機。此次對話不僅讓同學們拓寬了視野,也為他們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和創新思路。
這次活動不僅是一次簡單的參觀,更是一堂生動的文化實踐課。團隊成員徐銘澤表示:“以前覺得非遺很遙遠,這次親身接觸后才發現,它可以通過創新設計、科技賦能等方式融入我們的生活。我深刻體會到,非遺文化并非是高高在上的歷史遺跡,而是可以‘與時俱進’、煥發新生的。”對學校而言,此次活動可以探索“學科交叉+非遺文化”融合路徑。通過將藝術設計與工程技術相結合,引導學生將專業知識應用于社會實踐,為文化傳承注入新的活力。對非遺傳承而言,青年學子的參與為洞頭海陶的未來發展注入了新動能。實踐團提出的文創產品開發和文旅項目包裝等建議,為海陶的現代化轉型提供了新思路。此次活動證明,青年一代是非遺傳承的生力軍,他們的創意和熱情是推動傳統文化煥發新生的關鍵力量。




文字作者:徐銘澤
圖片作者:王一錦
對話“洞頭海陶”藝術實踐團
2025年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