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8日,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心研墨”社會實踐團隊走進泰州科技館,開展食品安全與合理膳食的科普活動。通過多元的形式傳播飲食健康的知識,有效提升了參與者的食品安全意識和科學膳食能力。這場為期一天的科普行動,既展現了青年學子服務社會的擔當,也為基層健康中國建設注入了青春力量。
精心籌備:打造沉浸式科普場景在活動籌備階段,團隊成員以高度的責任感和專業精神投入前期準備工作。PPT制作小組精心打磨科普內容。團隊成員首先系統梳理了食品安全知識體系,特別針對6-12歲兒童的認知特點,將復雜的專業知識轉化為生動有趣的科普素材。在內容設計上,團隊創新性地采用了"三段式"知識呈現法:首先通過卡通圖片展示各類食品(如蔬菜水果、肉類、零食等)的基本特征;其次用對比動畫演示食品新鮮與變質的區別,如霉變食物的顯微結構變化;最后用簡筆畫形式呈現不健康食品對人體的危害。精益求精的籌備工作,不僅確保了活動的順利開展,更體現了團隊成員將專業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的決心。
理論科普:解碼飲食健康雙密碼14時整,科普講解正式開始。志愿者梁女士圍繞“健康現狀與膳食危機”“膳食寶塔2025深度分析”“營養素攻防實戰”“食品安全科普”四大板塊,進行知識科普。通過數據和案例簡化難懂的知識,提高準確性,例如在健康現狀方面,融入“我國高血壓患者3.3億人”“人均鹽攝入量超標86%”等數據;膳食寶塔板塊細化到“谷薯拳頭、蔬菜雙手、蛋白掌心”的黃金比例等。結合立體膳食寶塔模型,詳細解讀了《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核心內容。她強調:"每天要攝入12種以上食物,每周要達到25種以上。"針對社區老年群體,她重點講解了"三減三健"的飲食原則,并推薦了適合老年人的高鈣、高蛋白食譜。現場發放的"手掌測量法"速查卡,以手掌為參照直觀展示各類食物攝入量,深受居民歡迎同時,針對社區居民最關心的"如何辨別問題食品"這一話題,她現場演示了"三看一聞"鑒別法,并特別提醒要注意查看食品的SC編碼和生產日期。
互動實驗:揭開食品安全的科學面紗團隊成員首先取出pH試紙和比色卡,向圍觀的居民解釋道:“農藥殘留會影響農產品的酸堿度,我們可以通過pH值變化來初步判斷安全性。”他將青菜葉片剪碎,浸泡在蒸餾水中。隨后用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在pH試紙上。“大家看,試紙呈現淡綠色,pH值在6.5左右,屬于安全范圍。”為了讓檢測更直觀,團隊還特別準備了經農藥處理的對照樣本。當檢測到這些樣本時,試紙立刻變成明顯的黃色,pH值跌至4.0以下。
創意工坊:讓健康理念"手"入人心團隊成員們提前一周就開始精心準備“養生錘”。他們精選上等艾草和陳皮等十余味中藥材,按照中醫科提供的古方比例嚴格調配。這些小巧的荷包狀錘頭約拳頭大小,既便于握持又確保藥效持久。為了確保使用安全,團隊還特意在每個養生錘內加入了透氣隔層,避免藥材直接接觸皮膚。在現場教參與者如何制作“養生錘”,這些兼具實用性與美觀度的養生錘,將成為健康生活的貼心伴侶。繪畫環節現場洋溢著輕松愉悅的氛圍,參與者圍坐在長桌旁,每人面前都擺放著調色盤、水彩筆和素描本。筆尖與紙面摩擦的沙沙聲便此起彼伏。一位戴著圓框眼鏡的女士專注地描繪著一個彩虹色的蔬果塔,嫩綠的菠菜、橙紅的胡蘿卜、紫瑩瑩的茄子層層疊疊。風格迥異但同樣精彩的作品鋪滿了展示墻,有的寫實細膩,有的抽象寫意,共同訴說著人們對健康生活的美好向往。
活動流風:青年科普的價值與成長從課堂理論到實踐,從知識傳授到行為引導,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心研墨”實踐團隊用專業與熱情搭建起飲食健康的科普橋梁。這場舌尖上的守護行動,不僅傳播了科學飲食理念,更展現了新時代青年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生動實踐。團隊將持續為提升全民健康素養貢獻青春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