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哲學+”實踐團眼中,七彩,是云南的顏色。它是潑灑在山川湖海間的風景,也是浸潤在人們心靈深處的底色。2025年7月,蘇州大學“哲學+”實踐團走進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縣,開展由共青團中央和中國青年志愿者協會主辦的2025年關愛行動“七彩假期”志愿服務實踐活動。這段旅程,如果用顏色標記,那一定是信仰的紅、火把的橙、同行的黃、古道的綠、釉色的青、扎染的藍、童趣的紫。團隊成員帶著知識與熱忱而來,希望為孩子們的假期添上幾筆鮮亮;在實踐中“哲學+”的青年們發現,這片土地與這里的人,賦予了每種色彩以鮮活的靈魂。這場相遇,注定是一場色彩與心靈的相擁。
  二、    
  (一)    信仰紅:踐行與傳承
  紅色,是信仰的底色,也是精神的火炬。“人字好寫,一撇一捺;但想成為一個真正的人,難度大大提升,需要正確價值觀的指引,需要一生去堅守。”哲思課堂上,蘇州大學“哲學+”實踐團負責人成一涵用小朋友們聽得懂、記得住的方式解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跨越時空的抗戰精神”專題調研中,實踐團走進祥云縣關愛退役軍人協會,劉云顧問的講述為青年們找尋祥云的抗戰記憶,也細數著協會6年來1000余名退役軍人以初心守護“戰友之家”的堅守;副秘書長楊家旺談及四川松潘抗震救災的經歷,那些徒手挖掘廢墟、激流勇救戰友的瞬間,讓“英勇”二字有了沉甸甸的分量。“抗戰精神”從不是史書里泛黃的文字,而是在滾燙的歷史中躍動,跨越八十載風雨跨透時空的力量。這場特殊的實踐調研之旅讓年輕一代與這片土地、這段歷史緊緊相連。傳承,是帶著這份精神的火種,堅定地繼續前進。




  (二)    火把橙:篝火與舞步
  在祥云,火把節的熱鬧從下午就開始了。街上搭起了彩門,賣小吃的攤位排成一條街,油炸的香味和烤肉的香氣混在一起。晚上八點,廣場中央的篝火點燃,火光閃亮,把人們的臉映得紅紅的。當地人將火把遞給團隊的青年們,木柄在手里很沉,火焰在耳邊劈啪作響。鼓聲一響,人群舞動起來。團隊成員與阿婆、本地老師、其他志愿者手牽得愈發的緊,笑聲混著火苗的噼啪聲,在夜色里飄蕩得很遠。熱浪從腳底一直涌到額頭,衣服上沾了煙火味。回到住處時,橙色的火光還在心中,越燃越旺。



  (三)    同行黃:笑聲與溫暖
  黃色,是陽光下最溫暖的顏色,也像極了團隊在一起的時光。七月的生日會,蛋糕放在桌中央,暖黃色的蠟燭火苗搖曳著,映在每個人的臉上。閉上眼睛,美好的祝愿在心中緩緩升起。大家齊唱生日歌、拍照、吃蛋糕,這種溫暖,不同于節日的喧鬧,而是同行人之間的信任和放松。那一刻,空氣里滿是黃色般的明亮與熱烈。除了生日,團隊還有更多溫暖的瞬間:金黃色的落日余暉下打排球、踢毽子、玩飛盤,歡聲笑語不斷;小吃店里圍坐一桌,互相推薦不同的口味,誰的碗里有好吃的,總有人忍不住夾一筷子嘗嘗;走在村口,有人突然蹲下去,逗起一只懶洋洋曬太陽的橘黃色小貓,大家圍在一旁,笑聲此起彼伏。同行的黃,是蛋糕的甜香,是球場的回響,是小貓柔軟的毛發和不經意的笑顏。這個假期,不只是忙碌的安排,更是被細碎幸福點亮的日子。這些普通的場景,因為有彼此,變得格外熱鬧和幸福。一切終將暗淡,唯有被愛的日子閃著金光。



  (四)    古道綠:馱影與歲月
  綠,是茶馬古道兩側斑駁屋舍的瓦檐疊翠,是陽光穿過枝葉灑在地上的零星碎影。團隊沿著祥云縣的茶馬古道前行,每一步都踩在歷史的痕跡上。石板路微微傾斜,兩旁曾經熱鬧的民居如今大多空置,偶有幾戶人家門口晾曬著農具,透著生活的余溫。行至馬幫博物館,陳列的馬具、貨物和老照片,靜靜講述著古道上昔日的商旅故事和艱辛往來。馬隊踏過晨霧的蹄聲,商客在驛站交換的方言,馱鈴在山谷里蕩出的悠長回響。那些往復不絕的馱運與交易,不只是賬本上的數字往來,更是不同地域的文化在此碰撞、交融,讓人心在路途中越走越近。歷史與現實在這里交疊,讓人感受到過去的勤勞與堅韌,也讓人意識到文化和生活的變遷。這古道的綠,早已不只是草木的顏色。它是歲月在時光里釀出的寧靜。



  (五)    釉色青:筆墨與文化
  青花瓷上流淌的釉色,泛著溫潤的柔光。課堂上,實踐團成員鋪開素白畫紙,將青花紋飾里藏著的故事娓娓道來。纏枝蓮紋里藏著生生不息的祈愿,云紋間飄著古人對天地的敬畏,就連最簡單的回紋,都繞著“富貴不斷頭”的吉祥寓意。孩子們手握畫筆,專注描繪,青色的線條便隨著專注一點點鋪展。有的孩子模仿瓶身上的纏枝紋,線條歪歪扭扭卻透著認真。當孩子們舉著畫紙露出雀躍的笑,陽光透過窗戶落在畫紙上,把藍色的紋路映得愈發清亮。恍惚間,那些筆墨勾勒的圖案仿佛活了過來,與孩子們眼里的光撞了個滿懷。古老的手工藝從不是博物館里的標本,只要有人愿意描摹、愿意傾聽,它就能在現代的課堂上,重新長出鮮活的模樣。



  (六)    扎染藍:布紋與天空
  天空很藍,碧空如洗,沒有一絲雜質,沒有一星愁緒。雲川志愿者協會的志愿者老師們帶領團隊成員體驗非遺手工的扎染。染液深得像一汪靜止的湖,空氣里有股淡淡的青草和靛藍味,混著陽光下的熱氣,讓人覺得很是深沉。團隊成員在老師的教學下先折布、綁線,每一道褶皺和每一根線的位置,都會決定最后的花紋。布折好后,慢慢沉進染缸里。剛入水的時候,顏色幾乎看不出來,只能看到液面微微蕩起的漣漪。老師讓把布在缸里翻動、浸泡,讓靛藍均勻滲進去。團隊青年圍在一旁,看顏色一點點滲進去,像看一朵花慢慢開放。繩子拆開,每一道褶皺都展開成意想不到的紋路,有的像湖面上的水波,有的像一片片白云飄在藍天里。大家一邊晾布,一邊拿著成品互相展示,手上染上了淡淡的藍色,就像帶走了云南的一小片天空。


  (七)    童趣紫:鏡頭與夢想
  窗外的天色慢慢染上淡紫色的晚霞。團隊青年們牽起小朋友們的手,和他們聊天談心。剛開始,小朋友們總是低著頭,雙手絞在一起,聲音輕得像怕驚擾誰。小心翼翼的神情,就像紫色的花苞,還沒完全綻開,但你已經能感受到里面的鮮艷靈魂。漸漸地,笑聲多了起來。鏡頭里,光從窗外斜斜照進來,把大朋友和小朋友的側臉染成一層淺淺的紫光。視頻回放時,能看到那種羞澀在一點點褪去,就像傍晚的紫色——先是溫柔的淺色,慢慢加深,變得真切。團隊成員和孩子們面對面聊生活和未來。問題很簡單,比如“你長大想做什么”“你喜歡夢嘛”。一個男孩說,長大想當警察,保護身邊的人。一個女孩說,夢是美好的,在夢里總是開心的玩耍。小孩子們說話時眼睛亮亮的,語氣很肯定,沒有猶豫。獨屬于孩子的天真和童趣,像紫色的晚霞一樣輕柔。


 
   祥云的“七彩”的日子里。團隊青年和孩子們一道,在色彩里打撈美好的記憶碎片,也在彼此的陪伴中慢慢成長。孩子們會記得,這個夏天被斑斕的色彩緊緊包裹;而團隊青年會記得,這片土地用最質樸、最真誠的方式講述故事。七彩,是孩子們心底閃著光的純真印記,也是我們青年學子青春里一頁滾燙的篇章。
  素材來源:蘇州大學“哲學+”實踐團
  線下分隊成員:成一涵、李桐、白點點、廖曉曉、劉彧彤、孫露珊、劉紅、李芹、程靖雯、唐吏滋
  拍攝:雲川青年志愿者協會、分隊成員
  文案與素材整理:廖曉曉、孫露珊
  編輯:施朵朵
  一審:王曉沁、茍鑫鑫
  二審:成一涵
  三審:王一成、董筱文、張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