賡續紅色血脈汲取前行力量
    
	     
  踏入膠東革命紀念館,仿佛穿越了時空的隧道,那些沉淀在歲月里的紅色記憶被一一喚醒。展館內的每一件文物、每一張照片、每一段文字,都在靜靜訴說著膠東大地上曾經發生的波瀾壯闊的革命故事,讓我在回望歷史中收獲了深刻的感悟。
  展館以時間為脈絡,清晰地展現了膠東革命從萌芽到發展壯大的全過程。在早期革命展區,泛黃的《共產黨宣言》手抄本、銹跡斑斑的聯絡暗號信物,讓我看到了在黑暗年代里,膠東的先進分子如何秘密傳播革命思想。他們冒著生命危險組建黨組織,就像在茫茫黑夜中點燃星火,即便微弱卻執著地照亮著前行的路。當看到“一一·四”暴動相關的展品時,我駐足良久——暴動失敗后,革命志士面對敵人的殘酷鎮壓未曾屈服,他們用鮮血在膠東大地上播下了反抗的種子,那份為信仰獻身的勇氣令人動容。
  抗日戰爭展區里,“地雷戰”的實物展陳讓歷史變得可觸可感。一個個自制的土地雷、斑駁的地雷架,搭配著場景復原和影像資料,生動還原了膠東軍民“村村有地雷,戶戶有勇士”的抗戰圖景。沒有先進的武器裝備,他們就用智慧將普通的石頭、瓦罐改造成殺敵利器;面對強敵的掃蕩,他們依托熟悉的山川地形,上演了一場場“以弱勝強”的精彩對決。講解員提到,當時有位叫于化虎的民兵英雄,發明了數十種地雷戰術,讓敵人聞“雷”喪膽。這些平凡人的英雄壯舉,讓我深刻懂得:民族的抗爭從不是少數人的孤軍奮戰,而是千千萬萬普通人用血肉之軀筑起的鋼鐵長城。
  解放戰爭展區的“支前”故事,則讓我感受到了軍民同心的磅礴力量。展柜里陳列著一面布滿補丁的“支前模范旗”,旁邊的記錄顯示,膠東地區僅在三大戰役期間就組織了數十萬民工支前,他們推著獨輪車、挑著扁擔,將糧食、彈藥源源不斷送往前線,“最后一粒米做軍糧,最后一塊布做軍裝”的口號,不是空洞的標語,而是刻在膠東百姓骨子里的信念。看著那些磨損的獨輪車車輪、磨破的扁擔,我忽然明白:革命的勝利從來不是偶然,正是因為黨和人民始終心連著心,才有了攻堅克難的底氣與根基。
  走出展館時,夕陽正落在紀念館前的紀念碑上,金色的光芒灑在“膠東英雄”四個大字上,格外莊重。這場參觀讓我懂得,歷史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由無數鮮活的生命書寫的史詩。如今的和平生活,是革命先輩用熱血換來的“饋贈”;而我們這代人的使命,便是將他們的精神傳承下去——在工作中葆有攻堅克難的勇氣,在生活中常懷感恩珍惜之心,用實際行動讓紅色血脈在新時代里繼續流淌。
  膠東革命紀念館就像一座精神燈塔,它讓我們在回望歷史時銘記初心,也讓我們在前行路上充滿力量。那些在膠東大地上閃耀過的革命光芒,終將成為照亮我們奮進之路的永恒星火。
	   	   
社會實踐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