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臨汾安吉村,日頭正烈。當第一縷陽光穿透云層,山西應用科技學院動力與電氣工程學院筑夢鄉村實踐隊的4名隊員已經開始了志愿服務活動,此次志愿服務活動,4名隊員蹲在齊腰高的柴胡地里陸續開展著除草工作,通過一次次辨認柴胡與雜草,同學們也觸碰到了土最真實的溫度。

       活動伊始,65歲的趙大爺為了使我院同學們更準確的區分柴胡與雜草,他手持小鋤頭,示范著除草的要領,不時還說到“這株帶鋸齒邊的是刺兒菜,會搶柴胡的養分,得連根拔起”。他粗糙的手掌撫過柴胡纖細的莖葉,讓我院同學們看到了農民對于土地那一份珍貴與重視。
       活動開始前,隊長黃佳昊也提前做足了功課,他與同學們分享著,柴胡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藥用價值高,但幼苗期抗病性差,雜草爭奪養分是減產的主要原因。人工除草雖然耗時,但能避免農藥殘留影響藥材品質。蹲在地里,4名同學才發現理論與實踐的鴻溝——看似相似的綠色植物里,藏著"朋友"與"敵人"的區別,分辨它們成了第一課。

       正午的日頭曬得人頭暈,汗珠砸在干裂的土地上,瞬間洇出小小的深色圓點。隊員楊淯浩的防曬霜早已被汗水沖掉,臉頰曬得通紅,他的指甲縫里嵌滿泥土,洗了三遍還是泛著淡淡的土黃色,殷藝杰和于磊同學的手腕上更是留下了被雜草的硬莖劃破的細密劃痕。然而這并未阻擋我院同學們的熱情,他們起初戴著手套干活,卻發現手套影響觸感,反而容易誤拔柴胡苗,索性擼起袖子徒手操作,這不僅是我院同學們對每一件事都極具責任感的一次體現,更是同學們將“拓荒精神扎根于心”的生動反響。
       傍晚收工時,經過統計成果:4名同學一天清除2畝地的雜草。村支書算了筆賬:“雇人除草一天要150塊工錢,你們這是幫村里省了450塊呢!”但同學們收獲的遠不止這些。在柴胡地旁的老槐樹下,趙大爺給我們講起村里的變化,趙大爺的這些話語比任何報告都鮮活,讓同學們明白鄉村振興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水渠里流淌的清水、藥材市場上的訂單,也是我們拔掉的每一棵雜草。

       返程時,夕陽給柴胡地鍍上金邊。隊員們的衣服沾滿塵土,卻沒人抱怨。黃佳昊同學在實踐日志里寫道:"課本告訴我們勞動創造價值,但只有當汗水混著泥土的氣息,才能真正讀懂這句話的分量。"
       這次支農志愿服務經歷,如一粒草籽落進我們心里。它或許不會立刻發芽,但足夠讓我院同學們知道,這片土地的溫度、趙大爺的笑容、指尖殘留的泥土芬芳,都是青春里最珍貴的養分。當同學們真正彎下腰,才懂得"接地氣"三個字的深層含義——那是對土地的敬畏,對勞動者的尊重,更是青年一代該有的姿態。
       未來,我院筑夢鄉村實踐隊將持續開展暑期社會實踐,以認真負責的態度詮釋“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讓我們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