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規模創造大效益工坊規模緊致,是由負責人住宅一樓改造而來,其中布設了十余個工位。工坊的工作氛圍輕松愉快,其中的工人以老人為主,主要工作是彩鉛的分裝與打包。自2015年工坊成立以來,工坊累計帶動留守婦女、陪讀媽媽等20余人就業,年發放加工費27萬余元,幫助工坊工人人均年增收1.5萬元。負責人郭家珍女士也因其帶動鄰里創收的突出貢獻,獲評2021龍泉市來料加工優秀經紀人稱號。 
 和睦鄰里,共赴富裕
和睦鄰里,共赴富裕據工坊負責人郭家珍介紹,她腿腳不便,不便外出打工,先前只能在家中幫忙農活、家務。10年前,恰逢附近彩鉛廠提出“來料加工”的項目。懷著帶領鄰舍朋友共同致富、解決周邊留守老人無事可做的困境、緩解經濟收入壓力的想法,她毅然承接下了這個項目。她說,工坊工作沒有固定的工作時間安排,按件計工資,這樣比外出打工靈活度更高,可以更好處理工作與照顧家庭及日常耕作。在她看來,鄰舍們共同工作、齊心致富便是極大的滿足。 
 政策協調,助力致富
政策協調,助力致富郭春珍共富工坊是龍泉市共富工坊建設的一個縮影。它們能取得如今的成績離不開各級部門的全力支持、積極協作。浙江省全省黨建引領“共富工坊”建設現場推進會提出,將大力推進完善工坊利益聯結機制,著力構建精準匹配的幫扶體系;龍泉市通過《龍泉市來料加工共富產業發展扶持政策(2022—2024年)》等一系列政策,為共富工坊的發展提供強勁的資金補助;在龍泉市委組織部協調下,鎮、村干部當上了工黨的“紅色管家”,持續關注工坊發展狀況,提供精準支持。 
 發揚青年才智,助力工坊成長
發揚青年才智,助力工坊成長在與工坊負責人的交談中我們得知,當前工坊仍面臨增收幅度有限的問題。郭春珍共富工坊的工人以老人為主,文化水平相對較低,這也使得工坊生產能力相對薄弱,只能進行最為基礎的加工分裝。為打破困局,“弄潮青春行”實踐服務團成員廣泛收集資料,集思廣益,建議該工坊積極利用龍泉市的各項優惠政策,對接周邊企業學習相關加工技術,提升生產能力,生產更高附加值的產品,從而獲得更高經濟效益。

共富工坊之行告一段落,團隊成員滿載而歸。通過這次探訪,實踐團成員深入了解了龍泉市當前共富工坊發展狀態,對“來料加工”這一模式及其效益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并充分運用才智為共富工坊未來的發展提供可行路徑,“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推動鄉村振興向深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