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鐵鍬叩響內蒙古大地的清晨,當指尖觸碰到精密儀器的微涼,一群懷揣綠色礦山夢想的長大學子,正躬身于青綠沙蒿與荊條交織的田畔,解讀著大地之下無聲的水文詩篇。
晨光熹微,為廣袤的內蒙古草原鍍上一層淺金。清晨八點,長安大學“青春繪綠礦,筑夢新榆鄉”暑期社會實踐隊的隊員們,已精神飽滿地集結完畢。他們跟隨著在當地深耕地下水研究的研究生學長,向著目的地——一片被茂盛青綠沙蒿與叢生荊條環繞、毗鄰玉米田的實驗基地進發。車輪駛過鄉間小道,滿載著對未知領域的探索熱情,也承載著理解生態水文的使命。
深入基地:解碼大地“呼吸”的精密語言
抵達實驗基地,腳下是松軟的沙土,眼前是充滿科技感的監測網絡。在學長的細致講解下,隊員們仿佛打開了一部大地水文監測的“活教材”。學長手指輕點,逐一揭示設備的奧秘:
那些深埋地下的神秘測量桶,是傾聽地下水脈動的“聽診器”;覆蓋其上的特殊薄膜,精密捕捉著空氣中水汽凝結的微妙瞬間,記錄著無形水汽的足跡;佇立一旁的自動氣象站,則如同忠實的哨兵,持續記錄著風速、濕度、溫度等環境參數的細微變化,編織著空氣與大地的對話圖譜。
隊員們屏息凝神,認真聆聽,不時提出專業疑問。理論學習之后,大家躍躍欲試,在學長指導下親手操作電腦,嘗試導入、查看實時監測數據。屏幕上跳動的數字和曲線,不再是抽象符號,而化作了腳下這片土地鮮活的生命律動。指尖輕觸鍵盤,隊員們第一次如此直觀地觸摸到水文監測的“脈搏”,體驗著科技賦予環境認知的深度。
圖為團隊成員正在學習土壤濕度檢測相關知識
躬身實踐:汗水澆灌的樣本采集
理論學習與數據觀摩之后,實踐的重頭戲——地下水樣本采集拉開帷幕。目標明確:挖掘一個深達1.2米的標準土壤剖面采樣坑。
隊員們沒有絲毫猶豫,紛紛抄起鐵鍬,在學長劃定的區域開始了勞作。沙土松軟卻沉重,鐵鍬揮舞間,沙粒飛揚。八月的驕陽毫無保留地傾瀉著熱情,炙烤著大地,也考驗著隊員們的意志。沙土頑皮地鉆進鞋襪,帶來細微卻持續的刺痛感。然而,“青春繪綠礦”的信念支撐著每一個人。他們相互協作,輪番上陣,汗水沿著額角滑落,浸濕了衣背,在沙土上留下深色的印記。鐵鍬與沙土的摩擦聲、隊員們粗重的喘息聲、彼此鼓勵的吆喝聲,交織成一曲充滿力量感的勞動號子。
圖為團隊成員正在進行實踐挖掘
沙土見證:青春與大地共鳴
隨著土坑逐漸加深,沙土的層次、濕度、質地清晰地展現在眼前。隊員們顧不上疲憊,在學長的指導下,小心翼翼地按照規范采集不同深度的土壤樣本,如同采集大地珍貴的“體液”。這一刻,躬身挖坑的身影,與晨光中專注操作儀器的側影重疊,共同詮釋著“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的實踐真諦。沙粒的磨礪、陽光的灼熱、汗水的咸澀,都化作了隊員們理解綠色礦山建設背后水文基礎支撐的最深刻注腳。
圖為采集的土壤樣本
結語:綠意綿延,步履不息
當采集的樣本被妥善封裝,當鐵鍬上的沙土被輕輕撣落,實踐隊員們回望那片被汗水浸潤的土地和佇立的精密設備,心中充滿踏實與收獲。在烏審旗河南鄉的青綠深處,他們不僅解鎖了地下水監測的技術密碼,更用堅實的腳步丈量了科研的艱辛與價值,用滾燙的汗水澆灌了對綠色礦山事業的深情。沙蒿荊條搖曳,仿佛記錄著這群青年學子探索的足跡;精密儀器無聲,卻映照著他們求知的渴望。
“青春繪綠礦”的征程,是實驗室與田野的雙向奔赴,是智慧與汗水的交響共鳴。 實踐隊員們將繼續帶著這份來自內蒙古沙原的體悟,將理論與實踐更深融合,讓青春力量在守護綠水青山、筑夢“新榆鄉”的宏偉畫卷上,留下更加堅實而閃亮的印記。
圖為團隊成員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