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昌市盲道建設:以“無礙”為筆,書寫城市文明的溫暖答卷
在河南許昌的晨曦中,視障市民王阿姨拄著盲杖,沿著街邊一條嶄新的黃色盲道緩緩前行。她的腳步從容而堅定,盲杖敲擊路面的聲音清脆而有節奏。這條盲道,像一條無聲的紐帶,將她從家門口引向菜市場、公園,甚至更遠的地方。在許昌,這樣的場景正變得越來越常見。近年來,這座城市以“讓特殊群體共享美好生活”為初心,將盲道建設作為城市文明的“試金石”,通過科學規劃、智慧管理、全民參與,讓盲道從曾經的“被遺忘的角落”蛻變為視障人士的“安心之路”,在城市的肌理中鐫刻下溫暖的文明印記。
盲道,本是視障人士的“生命線”,卻曾因種種問題成為他們出行的“痛點”。在許昌的老城區,部分盲道或被非機動車占據,成為“停車場”;或被攤販擠占,淪為“集市”;更有設計缺陷導致的盲道中斷、與障礙物沖突等問題,讓視障人士的每一步都如履薄冰。市民張先生曾坦言:“以前帶孩子出門,總擔心他走盲道會撞到電線桿或臺階,心里沒底。”這些問題背后,折射出城市無障礙理念的滯后、設施規劃的不足以及公眾意識的薄弱。然而,許昌并未回避這些“痛點”,而是以刀刃向內的勇氣,開啟了一場無障礙環境的深刻變革。
面對挑戰,許昌市以“繡花功夫”開啟了一場無障礙環境的深刻變革。政府部門以問題為導向,將盲道建設納入城市更新規劃,一場“盲道煥新行動”悄然鋪開。在曹魏古城景區,原本狹窄、斷頭的盲道被重新鋪設,采用防滑材質,并巧妙避開古樹與石階,讓視障游客也能觸摸歷史的溫度;在春秋廣場周邊,盲道與公交站臺無縫銜接,語音提示系統清晰播報路線,為市民提供“從家門口到目的地”的無障礙出行體驗。這些改變背后,是許昌對無障礙建設理念的深刻踐行——盲道不僅是設施,更是連接城市與特殊群體的橋梁。
科技賦能,為盲道管理裝上“智慧大腦”。許昌市創新引入物聯網技術,在關鍵路段安裝智能傳感器,實時監測盲道占用、破損等情況。一旦發現問題,系統自動預警,相關部門迅速響應,實現從“被動維修”到“主動守護”的轉變。同時,“許昌城管”App開通“無障礙隨手拍”功能,市民可隨時上傳盲道問題,形成全民參與的共治格局。數據顯示,自智慧管理系統運行以來,盲道問題處置效率提升70%,市民投訴量下降60%,科技的力量讓無障礙關懷更精準、更高效。
人文關懷,融入城市建設的每一處細節。在許昌火車站,視障旅客可享受“一對一”引導服務,從進站、乘車到出站全程無憂;在許昌市中心醫院,無障礙通道、低位服務臺與盲文標識構建起“無障礙就醫鏈”;甚至街邊的便利店,也自發為視障顧客保留“無障礙通道”,店員主動提供語音引導。這些細微處的溫暖,源自許昌持續開展的“無障礙意識提升行動”——通過社區宣講、模擬體驗、公益廣告等形式,讓“讓出盲道,讓愛通行”成為全社會的共識。一位參與體驗的市民感慨:“只有閉上眼走一段盲道,才能真正理解視障朋友的不易。”
如今,走在許昌的街頭,盲道已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據統計,全市已完成120公里盲道新建改造,修復破損盲道80余處,新增無障礙路口150個,重點區域盲道覆蓋率超85%。視障市民李女士動情地說:“現在出門,能感受到這座城市對我的尊重,每一步都踏實安心。”盲道的暢通,不僅讓視障群體重獲自由出行的權利,也讓許昌的文明形象愈發鮮明——這座城市,正用行動詮釋“平等、包容”的深刻內涵。
未來,許昌的盲道建設將繼續邁向更高標準。市政府已規劃未來三年投入1.5億元,重點推進智慧盲道全覆蓋、社區無障礙微改造等工程;成立無障礙專家委員會,將殘聯納入城市規劃決策體系;探索“無障礙+文旅”融合模式,讓更多歷史遺跡向特殊群體敞開懷抱。許昌市殘聯負責人表示:“我們將以盲道為起點,打造‘全齡友好型’城市,讓每一個群體都能共享發展成果。”
從“荊棘之路”到“安心之道”,許昌的盲道建設之路,是一條城市文明不斷攀升的階梯。當盲道成為城市肌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當無障礙理念融入每個人的日常,這座城市便擁有了最動人的光芒——那是對生命的尊重,對多元的包容,更是文明進步的永恒坐標。我們期待,許昌的實踐能成為更多城市的范本,讓“無礙”之路通向更廣闊的未來,讓城市文明在細微處綻放永恒的溫度,最終書寫一份屬于所有人群的幸福答卷。
社會實踐推薦
- 井岡星火傳薪火,青春筑夢踐初心
- 7月18日至26日,2025年“井岡情·中國夢”全國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專項行動(第四期)在團中央井岡山中心拉開帷幕。
- 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