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陳欣悅)2025年7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成立紀念日當天,“不忘初心牢記英烈”安徽工業大學建筑工程學院暑期實踐隊全體成員前往馬鞍山烈士陵園,開展以“傳承紅色基因,賡續英烈精神”為主題的緬懷活動。此次活動旨在通過實地祭掃、歷史探尋與精神傳承,讓青年學子在紅色教育中筑牢信仰之基,以專業擔當踐行時代使命。
靜默寄哀思 鞠躬敬忠魂
蒼松翠柏環繞的烈士陵園內,紀念碑在晨光中巍然矗立。實踐隊成員列隊肅立于紀念碑前,神情凝重。 全體隊員脫帽垂首,靜默三分鐘。微風拂過,松濤陣陣仿佛英烈們的低語,隊員們的目光不約而同地落在碑身鐫刻的“革命英烈永垂不朽”八個鎏金大字上。默哀結束后,隊員們整齊劃一的三鞠躬,每一個彎腰都飽含著對革命先烈的深切敬仰。“站在這里才真正明白,我們腳下的土地曾浸染著英雄的鮮血。”實踐隊隊長說道,“作為建筑專業的學生,我們更能體會到‘豐碑’二字的重量——不僅是物質上的紀念碑,更是精神上的永恒坐標。” 
(圖為時間隊員面在烈士碑前默哀鞠躬。 陳欣悅 供圖)
鮮花獻英烈 赤心映山河
默哀儀式后,隊員們依次上前敬獻鮮花。一朵朵白菊、黃菊組成的花束被小心翼翼地擺放在紀念碑基座前,潔白的花瓣在陽光下泛著溫潤的光澤,象征著對英烈的純潔敬意。 來自土木工程專業的潘同學在獻花時,特意將花束調整成整齊的隊列。“這些花就像列隊的士兵,守護著長眠的英雄。”他輕聲解釋道。隊員們在擺放花束時,動作輕柔而莊重,仿佛在完成一項神圣的工程。當最后一束花擺放完畢,整個花陣呈現出規整的幾何形態,暗含著建筑學子對秩序與美的專業表達,也隱喻著后輩對先烈精神的有序傳承。
俯身拾敬意 微行顯真情
獻花過程中,隊員周同學和潘同學發現右側角落有一束鮮花因風吹傾倒,包裝紙被泥土弄臟。他們立刻快步上前,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扶起花束,用紙巾輕輕擦拭沾染的塵土,再用石塊壓住底座防止再次傾倒。 “當時沒想太多,就是覺得不能讓鮮花這樣躺著。”周同學事后回憶道,“這些花是大家的心意,更是對先烈的承諾,必須好好守護。”這一不經意的舉動被同行隊員拍下,畫面中他們俯身的身影與背后高聳的紀念碑形成鮮明對比,卻恰如其分地詮釋了“偉大出自平凡”的深刻內涵。一個彎腰的動作,勝過千言萬語,這是青年學子用行動書寫的敬意。 
 
( 圖為周同學和潘同學扶起倒地的花束。 陳欣悅 供圖)
墻鐫刻英名 心銘記初心
移步至烈士姓名墻前,長達20米的黑色花崗巖墻面如史書般展開,密密麻麻的金色姓名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隊員們自發排成一列,緩緩前行,目光在一個個名字上停留。 “你看這個名字,和我爺爺同名。”“這位烈士犧牲時才21歲,比我們還年輕。”低聲的議論中帶著難以掩飾的震撼。隊員們不時用手機拍下姓名,計劃回去后查閱相關史料。
翠柏伴忠骨 清風拂丹心
陵園內草木蔥蘢,松柏蒼勁,隊員們沿著蜿蜒的步道參觀園區景致。不同于普通公園的休閑氛圍,這里的一草一木都透著莊嚴與肅穆。修剪整齊的綠籬如衛兵列隊,百年古柏的枝葉在風中沙沙作響,仿佛在訴說著英雄的故事。 “你看那棵松樹,樹干雖然彎曲,卻始終向上生長。”帶隊老師指著一棵形態奇特的古柏說道,“這多像那些在逆境中不屈奮斗的先烈們。”隊員們紛紛駐足觀察,從植物的生長姿態中感悟革命精神。道路兩旁的排水系統設計巧妙,既保證了雨水排放,又不破壞整體 景觀,這不禁讓實踐隊員們感嘆“紅色建筑中蘊含著大智慧”。

(圖為烈士陵園內的風景以及建筑。 陳欣悅 供圖)
碑前憶壯舉 精神勵我行
在烈士墓碑區,隊員們分散開來,各自尋找感興趣的墓碑細細研讀。每塊墓碑上不僅有姓名、生卒年月,還有簡短的事跡介紹。“犧牲于渡江戰役”“在剿匪戰斗中英勇就義”“為保護群眾財產犧牲”……簡短的文字背后,是一段段驚心動魄的生命史詩。 隊員們邊看邊記錄,筆記本上很快寫滿了密密麻麻的文字,既有事跡摘要,也有個人感悟。
誓言承遺志 合影存初心
活動接近尾聲,隊員們在紀念碑前圍坐一圈,分享此行感悟。“以前在課本上看到的歷史,今天變成了可觸摸的記憶。”“作為未來的建設者,我們要建的不僅是高樓大廈,更是精神的大廈。”真摯的話語中,透著成長與覺醒。 最后,全體隊員在通往紀念碑的臺階上合影留念。鏡頭中,大家身姿挺拔,目光堅定,照片定格的瞬間,不僅記錄下這次意義非凡的實踐活動,更封存了一群青年學子與先烈的精神對話。 返程途中,隊員們約定,將此次活動的所見所聞整理成報告,并結合專業知識提出陵園維護的建議方案。正如隊長在總結時所說:“今天我們是來緬懷先烈的,明天我們要成為讓先烈驕傲的后輩。紅色基因的傳承,不在口號里,而在我們設計的每一張圖紙、砌起的每一塊磚石中。”

(圖為參觀完烈士陵園后實踐隊員合影。 陳欣悅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