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灑向鋼鐵巨構,精密儀器低吟著能源與生態(tài)的和諧奏鳴。我們懷揣沙原記憶,走進國家能源中樞,聆聽綠色礦山的時代強音。
晨啟·科技之門
八月二十一日晨八時,長安大學“青春繪綠礦,筑夢新榆鄉(xiāng)”實踐隊抵達國家能源集團神木基地。銀色大樓巍然矗立,“國家能源集團”標識在朝陽下熠熠生輝。項目負責人迎風而立,揮手展開今日的科技之旅:“這里,是破解煤礦開采與水資源矛盾的核心戰(zhàn)場。”
探源·水脈重生
步入神木實驗基地,精密儀器陣列如銀色叢林: 礦山水質監(jiān)測儀熒光閃爍,實時解析30余項水質指標;多層過濾凈化裝置轟鳴運轉,將渾濁礦井水滌清為澄澈溪流;廢水循環(huán)系統(tǒng)管道縱橫,提升每滴水的利用率。
“水資源不是煤礦的代價,而是共生伙伴!”負責人撫過儀器外殼,講述十年攻堅故事。隊員們俯身記錄,指尖觸碰控制屏上跳動的數據曲線,地下水樣在此刻與工業(yè)水循環(huán)技術產生跨越時空的共鳴。
傾聽·大地回聲
午后陽光鋪滿陜北大地,實踐隊采訪調研了當地居民。“挖煤不再等于毀水啦!”一位阿姨攥著圍裙笑道:“現在礦上處理過的水能澆菜地,娃娃們敢下河摸魚了。”她指向窗外綠坡,天空湛藍,空氣清新。隊員們筆錄翻飛,百姓樸實話語中,躍動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鮮活注腳。
歸程·星火長明
暮色浸染神木火車站,實踐隊踏上歸途。列車疾馳,窗外景象如時空畫卷:遠方亮起星點燈火,手中調研筆記墨跡未干。隊長感嘆:“從烏審旗沙地到神木基地,我們見證了科技讓黑色黃金與綠色江河相擁。”
五日跋涉,千里追尋
沙原掘坑的汗水,折射生態(tài)文明之光;
實驗室的數據流,奔騰強國復興之志;
百姓的笑容里,藏著青春奮斗的答案——
讓每座礦山都與自然共生,讓每滴清水都映照中國式現代化的浩蕩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