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數日的實地調研與深度學習,聚焦干旱半干旱地區生態保護與煤炭資源綠色開發主題的實踐隊,在完成鄂爾多斯市、神木市兩地核心實踐任務后,順利返回學校。此次實踐行程緊湊、內容充實,隊員們將理論知識與一線科研、生產場景深度融合,不僅收獲了豐富的專業認知,更在實踐中錘煉了科研思維與協作能力,為后續學科學習與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
回顧此次實踐之旅,8 月 18 日實踐隊從西安啟程,首站抵達鄂爾多斯市,圍繞干旱半干旱地區土壤與植物生態展開調研。在當地實驗基地,隊員們在研究生學長的指導下,系統學習土壤濕度測量方法,完成數據導出實操,親手挖掘土壤標準實驗坑,并深入觀察沙蒿、沙柳等本土植物的生長特性,對比分析土壤濕度對植物凝結水的影響,直觀理解了生態環境與植物生存的關聯,為后續研究干旱地區生態修復奠定了實踐基礎。
8 月 20 日,實踐隊轉戰神木市,將調研重點轉向煤炭開采與水資源保護的交叉領域,走進國家能源集團煤炭開采水資源保護與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在實驗室工作人員的專業引導下,隊員們先后參觀礦井水水質分析和處理技術實驗室、土壤 - 植物分析測試科研實驗室,近距離接觸水質檢測儀器、土壤修復設備,詳細了解礦井水從取樣、凈化到資源化利用的全流程;在模擬采礦地層變化的核心區域,通過動態演示系統,清晰認知采礦活動對地層結構、地下水系統的影響,以及科研人員為實現礦區生態保護所研發的技術方案。調研過程中,隊員們主動提問、積極交流,將課堂所學的生態保護、資源利用理論與實際科研難題相對照,專業視野得到顯著拓展。
返程前,實踐隊成員圍繞此次調研內容展開復盤交流,梳理實踐筆記與數據資料,分享各自的認知與感悟。有隊員表示:“從鄂爾多斯的土壤剖面挖掘,到神木實驗室的礦井水處理技術學習,每一個環節都讓我感受到‘理論落地’的力量,也讓我明白生態保護與資源開發并非對立,而是需要通過科學技術實現協同發展。” 還有隊員提到,親手操作土壤濕度測量設備、觀察模擬采礦系統的經歷,不僅提升了動手能力,更讓自己對所學專業的應用場景有了更具體的認知,明確了未來的學習方向。
此次實踐活動的圓滿完成,既是實踐隊對 “知行合一” 理念的踐行,也是學校推動學科實踐教育、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舉措。實踐隊指導老師表示,后續將組織隊員對調研數據進行系統整理與分析,形成實踐報告,并通過專題分享會、成果展示等形式,讓更多同學了解干旱地區生態保護與煤炭綠色開發的前沿動態,進一步激發大家的專業興趣與社會責任感。
從西安出發,到鄂爾多斯探生態、神木研技術,再到滿載成果返程,實踐隊的每一步都走得扎實而有意義。此次調研不僅為隊員們積累了寶貴的實踐素材,更在他們心中種下了 “以科學之力守護生態” 的種子。相信在未來的學習與研究中,隊員們將帶著此次實踐的收獲,持續探索生態保護與資源利用的創新路徑,為推動可持續發展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