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至12日,西北工業大學倫敦瑪麗女王大學工程學院“對話農村改革先行者,助力鄉村全面振興”實踐隊在輔導員葛曲老師帶領下,奔赴安徽鳳陽小崗村等地開展實踐研學。從紅手印契約誕生地到現代農業產業園,從沈浩紀念館到改革親歷者訪談,學子們以腳步丈量改革熱土,用青春對話歷史榮光。
“大包干”精神與沈浩情懷
實踐隊的首站,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8年“大包干”契約誕生原址(現“當年農家”)。在斑駁的茅草屋中,18枚紅手印契約復制件、銹蝕農具與泛黃賬冊無聲訴說著改革前的困頓歲月,讓隊員們直觀感受破冰求變的時代壯舉。
調研期間,隊員們沉浸式體驗國家級非遺“鳳陽花鼓”與“淮河大鼓”。先前用來討飯的工具,如今已變成了人們提升生活品質的民間藝術。鏗鏘鼓點與悠揚歌聲交織,傳統曲調煥發新聲,唱出小崗人民對幸福生活的熾熱向往。
圖為文藝工作者在“當年農家”演奏鳳陽花鼓。萬梓辰供圖
9日上午,實踐隊赴沈浩紀念館學習,由小崗村博士工作站站長雷松林進行講解。館內陳列的舊物無聲訴說著沈浩同志心系百姓,以振興鄉村為己任,帶領村民致富的動人故事,隊員們深刻體悟到其扎根基層、一心為民的公仆精神。
圖為雷松林為實踐隊講解沈浩同志先進事跡。萬梓辰供圖
智慧農業激活共富密碼
10日上午,實踐隊深入小崗村匠心葡萄園進行調研。正值豐收季,葡萄綴滿枝頭。負責人手持糖度計現場檢測,介紹園區采用智能澆灌系統,實行精細化種植,年產量達30多萬串、60余萬斤。匠心葡萄園的大多產品通過電商直播銷往一、二線城市,新型農業模式正為小崗注入強勁動能。
圖為實踐隊員與匠心葡萄園負責人進行交流。萬梓辰供圖
親歷者縱論改革破冰路
8日下午以及9日下午,實踐隊隊員于小崗村舊址向關友江與嚴金昌老先生進行采訪。作為歷史親歷者與小崗故事的傳播者,年逾八旬的兩位老人曾多次受到國家領導人接見,并赴各地宣講“大包干”精神。
圖為實踐隊員采訪關友江老先生。萬梓辰供圖
回顧改革前“吃糧靠返銷”的艱難歲月,關友江向實踐隊還原1978年冬夜場景:“18戶村民以托孤決心按下紅手印,只為爭條活路!”這份“生死契約”最終催生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82年中央一號文件正式確立改革方向,小崗村由此載入史冊。
圖為實踐隊員采訪嚴金昌老先生。萬梓辰供圖
“大包干一年,糧食產量從不足4萬斤躍至近14萬斤!”嚴金昌用數字揭示“分產到戶”的改革偉力。家家戶戶不再擔心餓死,糧食堆成小山,一朝越過溫飽線。他特別寄語青年學子:“要聽黨話、跟黨走,在新時代傳承敢為人先的精神基因。”
為更多地了解當年農村改革的實際情況,實踐隊決定北上,去探望正在北戴河療養的安徽省委原書記黃璜爺爺,并把在小崗村調研的成果展示給黃璜爺爺。
北戴河畔,92歲高齡的黃璜爺爺仍目光炯炯。1978年在任安徽無為縣委第一副書記時,他直面饑荒危局選擇放手一搏,頂著壓力推行“包產到戶”,次年全縣糧食增產三成。從黃璜爺爺口中,實踐隊不僅了解到農村改革的艱辛,也學習到了那個年代改革先行者的崇高風范。
圖為實踐隊員與安徽省委原書記黃璜合影。萬梓辰供圖
改革火種照亮青春征程
小崗村秉持“敢闖敢試”精神,從茅草屋到智能大棚,從紅手印到云數據,持續刷新著改革答卷。西工大學子用腳步丈量改革之路,把“大包干”精神化作強農富國的青春動能。改革需要勇氣,更需創新。
圖為實踐隊員合影。萬梓辰供圖
新征程上,青年更應投身數字鄉村建設,破解“三農”難題,讓改革火種在新時代再放光芒,為鄉村振興和民族復興貢獻智慧與力量。(供稿人:姚孟 李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