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將課堂理論與廣袤大地相結合,親身感知我國北方生態屏障建設前沿,長安大學水利與環境學院“青春繪綠礦筑夢古榆鄉”暑期社會實踐隊于8月18日清晨由西安啟程,奔赴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并于當日下午兩點順利抵達。經過短暫的休整以適應當地環境后,隊員們于次日清晨便以飽滿的熱情投入了緊鑼密鼓的實踐學習之中。
8月19日一早,實踐隊跟隨在當地進行科研工作的研究生學長的腳步,前往位于毛烏素沙地邊緣的野外實驗基地。在學長的詳細講解與帶領下,隊員們首先學習并操作了土壤濕度傳感器的數據導出工作,直觀了解了現代科技如何精密監測土壤墑情,這是研究水文循環與植被恢復關系的基礎。
隨后,實踐隊的認知從儀器回歸到自然本身。隊員們認識了廣泛分布于沙區的典型固沙植物——沙蒿與沙柳,并懷著濃厚的興趣,仔細觀察并對比了在不同土壤濕度條件下,這些沙生植物對凝結水形成的影響。這一過程讓同學們深刻體會到植物、水分與沙漠環境之間微妙而至關重要的相互作用,理解了“固沙先節水,節水先識水”的深層含義。
實踐出真知。活動的又一高潮是親自動手挖掘土壤標準實驗坑。隊員們輪番上陣,揮動鐵鍬,嚴格按照科研標準操作。盡管汗水浸濕了衣襟,但通過親手挖掘、觀察土壤剖面、感受不同深度的土壤濕度,書本上關于土壤水分運移、儲存和蒸散發的知識變得無比鮮活和具體。
此次鄂爾多斯實驗基地之行,雖為實踐之旅的開端,卻已讓隊員們受益匪淺。它不僅是專業技能的初步錘煉,更是一次深刻的生態教育。同學們意識到,生態修復是一項精細而宏大的系統工程,每一個數據、每一種植物、每一項措施都至關重要。大家紛紛表示,將珍惜此次寶貴的實踐機會,持續探索,深入思考,力求將所見所聞、所學所感轉化為服務綠色礦山建設和地方生態振興的青春智慧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