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盲道調查:城市“盲行”路上的那些盼與痛
泰州8月20日電(通訊員 湯嘉怡)清晨,瀘州的街道漸漸蘇醒,視障人士陳阿姨像往常一樣,手持盲杖,試圖沿著盲道前往附近的菜市場。但沒走多遠,她就停下了腳步,因為盲道上停著一輛電瓶車,擋住了去路。她無奈地嘆了口氣,只能小心翼翼地繞開,心里滿是對盲道能否順暢通行的擔憂。近日,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的“青探無礙,道暖同行”團隊對瀘州多地盲道展開實地調查,展現出當地盲道建設、使用與管理的真實狀況,也折射出像陳阿姨這樣的視障人士“盲行”路上的盼與痛。
從物理維度來看,瀘州不同區(qū)域盲道覆蓋率存在差異。某大型商城周邊盲道覆蓋率達95.2%,縣中醫(yī)院附近盲道覆蓋率為96.6%,表現較好;但在建商城附近盲道覆蓋率僅87.4%,濕地公園周邊更是低至43.4%。這意味著在部分區(qū)域,視障人士可依托盲道出行的范圍較為有限。
而盲道的破損問題,在多個區(qū)域都較為突出。在建商城附近,盲道存在多處破損、裂縫情況,破損盲道面積累計不小,緊急程度均為5,屬于急需修復的狀況;濕地公園周邊的盲道也有大量裂縫、破損問題,同樣存在較高安全隱患。這些破損的盲道,就像一個個“陷阱”,威脅著視障人士的出行安全,也讓他們對盲道的信任度降低。
盲道占道問題更是普遍存在。某已入住小區(qū)附近,盲道被電瓶車、廣告牌阻擋,抽樣段占道率達15%;某商鋪街附近,有機動車、非機動車以及攤位占道,抽樣段占道率14.2%;縣中醫(yī)院附近,存在設施、機動車、非機動車占道情況;在建商城和某大型商城周邊,也有機動車、非機動車、設施等占道行為。就像陳阿姨遇到的情況一樣,這些占道行為,直接壓縮了視障人士的出行空間,讓他們的“盲行”之路障礙重重。
從使用維度觀察,由于盲道存在的破損、占道等問題,視障人士實際使用盲道的頻率受到影響。不少視障人士表示,因為盲道常常“不通暢”,他們更傾向于選擇有家人陪同或熟悉的路線出行,對盲道的依賴程度降低。這不僅影響了盲道功能的發(fā)揮,也讓視障人士的出行便利性大打折扣。
在管理維度上,相關情況也有待優(yōu)化。以在建商城周邊為例,其盲道維護響應需48小時,未達到≤24小時的標準要求,合規(guī)性不達標。這意味著當盲道出現問題時,不能及時得到修復,進一步加劇了盲道使用的困境。同時,關于盲道問題的市民投訴渠道,也存在宣傳不足等情況,導致市民參與盲道管理監(jiān)督的力度不夠。
盲道是城市無障礙設施的重要一環(huán),關乎視障人士的出行權益和城市的文明形象。針對此次調查中發(fā)現的問題,首先,相關部門應加強對盲道的日常維護與巡查,建立更高效的修復機制,及時處理破損、占道等問題,讓陳阿姨們能安心走在盲道上。其次,要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市民對盲道重要性的認識,引導大家自覺愛護盲道,不隨意占用。再者,需進一步暢通市民投訴渠道,鼓勵市民參與到盲道管理中來,形成社會共治的良好氛圍。此外,在盲道的規(guī)劃和建設上,要更加注重科學性和人性化,根據不同區(qū)域的特點,合理布局盲道,提升盲道的覆蓋率和實用性。
瀘州這座城市,正以蓬勃的姿態(tài)發(fā)展,相信通過對盲道等無障礙設施的不斷完善,能讓城市更有溫度,讓每一位視障人士都能在“盲行”路上,感受到便利與尊重,真正實現城市出行的“無礙”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