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工程:凝聚百年夢想的世紀工程
三峽工程,承載著中華民族跨越百年的治水夢想。1992年4月,第七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以立法形式通過興建決議,讓這項牽動億萬人心的水利樞紐工程從構(gòu)想走向現(xiàn)實。作為世界級巨型工程,三峽大壩不僅肩負著防洪、發(fā)電、航運等多重使命,更面臨著一項史無前例的挑戰(zhàn)——安置長江三峽庫區(qū)約130萬移民。
這130萬數(shù)字背后,是無數(shù)家庭的抉擇與奉獻。湖北、重慶等地的庫區(qū)群眾,世代生活在峽江兩岸,那里有他們熟悉的青石板路、臨江吊腳樓,有祖輩耕耘的農(nóng)田和傳承的習俗。但為了國家整體利益,他們毅然背起行囊,告別故土。有老人捧起一把家鄉(xiāng)的泥土珍藏,有漢子將家門前的柑橘樹移栽到行囊,有母親緊抱熟睡的嬰兒踏上未知的旅程……這些身影交織成“舍小家為大家”的動人畫卷。
正如三峽移民博物館講解員王海群所說,百萬移民的奉獻,是三峽大壩最堅實的基石。這場持續(xù)數(shù)十年的搬遷安置,不僅保障了工程順利推進,更讓“家國大義”在峽江兩岸深深扎根,成為鐫刻在民族記憶中的精神印記。
二、三峽移民博物館:凝固歷史的“記憶容器”
湖北三峽移民博物館臨江而建,遠遠望去,建筑群仿佛依偎在長江岸邊,靜靜訴說著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這座博物館不僅是建筑地標,更是承載百萬移民記憶的“時光容器”,讓參觀者得以穿越時空,觸摸那段滾燙的歲月。
步入大廳,大型青銅雕塑“世紀壯舉”立刻攫住目光:移民們扶老攜幼,有人肩上扛著行李,有人手中攥著船票,臉上既有對故土的不舍,更有對未來的堅毅。雕塑背后,“愛國奉獻、舍己為公”八個金色大字熠熠生輝,精準提煉出三峽移民精神的內(nèi)核。
展廳以“搬遷前—搬遷中—搬遷后”為脈絡(luò),劃分出8個主題單元。“壯麗三峽巴風楚韻”用標本模型還原了三峽的奇山秀水與巴楚文化交融的盛景;“三峽工程百年夢圓”通過歷史文獻和工程圖紙,回溯從孫中山先生構(gòu)想至今的百年歷程;“百萬移民湖北擔當”則用數(shù)百張照片展現(xiàn)移民新村的變遷,墻上密密麻麻的對口支援名單,見證著“八方支援”的溫暖。
最動人的是老場景復(fù)原區(qū):青石板路上,鐵匠鋪的火星映紅墻面,茶館的八仙桌旁仿佛還坐著喝茶的鄉(xiāng)親,遠處傳來船工號子——這些細節(jié)讓逝去的時光變得可感可觸。
三、科技賦能:讓歷史“活”起來的互動體驗
三峽移民博物館打破傳統(tǒng)展陳模式,用科技手段讓歷史從文字走向生活,讓參觀者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
“水下展廳”是最令人動容的所在:4米深的水中,1:1復(fù)原的秨歸老縣城歸州鎮(zhèn)一角靜靜沉睡著。透過玻璃幕墻,全息投影讓老街的青瓦、牌坊的雕刻、民居的木窗若隱若現(xiàn),配合著老居民的方言錄音,仿佛能聽見當年巷子里的叫賣聲。一位白發(fā)老人駐足良久,指著水中的建筑喃喃道:“這是我家隔壁的雜貨鋪啊……”
多媒體互動區(qū)里,觸摸屏成了連接過去與現(xiàn)在的橋梁。點擊“三峽大壩建設(shè)”,能看到從1994年奠基到2006年竣工的動畫演示,大壩如何從一片灘涂崛起為巨壩的過程清晰可見;參與“移民知識問答”,答對題目就能解鎖移民家書、安置證等珍貴數(shù)字藏品,不少孩子圍著屏幕爭相答題。
負一層的裸眼3D影院更是人氣爆棚。戴上眼鏡,瞬間“置身”三峽:看大壩泄洪時巨浪滔天,水霧仿佛濺到臉上;望高峽出平湖時碧波萬頃,兩岸青山隨船移動。這種沉浸式體驗,讓年輕人對“高峽出平湖”的壯麗有了更直觀的感受。
科技的運用,讓沉睡的文物蘇醒,讓遙遠的歷史貼近,讓不同年齡層的參觀者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共鳴點。
四、移民實物:會說話的“時光見證者”
在三峽移民博物館的展柜里,一件件看似普通的實物,都藏著一段段不普通的故事,它們是百萬移民歷程最忠實的見證者。
一張泛黃的船票靜靜躺在展柜中,邊角已經(jīng)磨損,上面印著“宜昌—上海”的字樣。講解員介紹,這是1998年移民李大爺一家遷往上海時的船票。當時為了帶齊家當,李大爺把家具拆開打包,連養(yǎng)了多年的老貓都裝在竹筐里帶上船,這張船票陪伴他們度過了三天三夜的旅程。
一件“思鄉(xiāng)被”格外引人注目:被面是用峽江特有的藍印花布縫制,里面絮著家鄉(xiāng)的棉花,被角繡著小小的“歸”字。這是移民張大媽臨行前連夜趕制的,她說:“走到哪兒,蓋著這被子,就像還在家鄉(xiāng)的床上。”如今,張大媽在新家扎下根,但這床被子始終是她最珍貴的物件。
還有一本磨破了封皮的安置協(xié)議,上面有移民干部和村民的親筆簽名。1995年,為了說服村民搬遷,干部們帶著協(xié)議挨家挨戶講解政策,這本協(xié)議上的每一個簽名,都代表著一份信任與托付。
銹跡斑斑的鐵錨、移民親手繪制的家鄉(xiāng)地圖、孩子們帶走的課本……這些實物沒有華麗的外表,卻用最樸素的方式,講述著移民們的不舍與堅韌,讓參觀者讀懂“家國情懷”不是抽象的詞語,而是具體的選擇與付出。
五、移民精神:穿越時空的精神火炬
參觀三峽移民博物館,最震撼的不是宏偉的建筑或珍貴的文物,而是流淌在歷史細節(jié)中的移民精神——這種精神穿越三十年時光,依然熾熱如初。
“愛國奉獻、舍己為公”是移民精神最鮮明的底色。當國家需要時,百萬移民沒有猶豫,他們告別祖祖輩輩生活的土地,把對家鄉(xiāng)的眷戀深埋心底,用行動詮釋“國家利益高于一切”。在“百萬移民湖北擔當”展區(qū),一張照片讓人淚目:移民們在碼頭與親人告別,有人揮手,有人抹淚,但沒有一個人退縮。
團結(jié)互助是移民精神的溫暖注腳。移民搬遷中,不僅有庫區(qū)群眾的付出,更有全國人民的支援。對口支援名單上,上海支援夷陵、廣東支援秨歸、江蘇支援萬州……20多個省市伸出援手,幫移民建新房、修學校、找工作,讓“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傳統(tǒng)美德在新時代綻放光芒。
奮斗進取是移民精神的延續(xù)。搬遷不是結(jié)束,而是新生活的開始。移民們在新家園開荒種地、興辦企業(yè),把峽江人的勤勞智慧帶到各地。如今,移民新村樓房林立,孩子們在明亮的教室里讀書,老人們在廣場上曬太陽——這些幸福場景,正是移民精神結(jié)出的碩果。
正如博物館序言所寫:“這一眼,望不盡峽江故土30年。”三峽移民精神,早已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成為激勵我們團結(jié)奮斗、砥礪前行的精神火炬。
社會實踐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