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語:敬老愛老,是鐫刻在中華兒女血脈中的文化基因,是歷經千年歲月淘洗依然熠熠生輝的精神標識。從《孝經》中"夫孝,德之本也"的諄諄教誨,到新時代"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的戰略部署,尊重老者、關懷長者始終是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尺。當下,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已突破2.8億,如何讓銀發群體在安享物質保障的同時,獲得更豐盈的精神滋養,成為擺在當代青年面前的現實課題。安徽工業大學筑鄉小隊以實際行動回應這一命題,于7月1日下午兩點走進馬鞍山善德老年公寓,用真誠陪伴詮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深刻內涵,讓青春力量與暮年時光在溫暖互動中碰撞出文明的火花。
下午兩點整,善德老年公寓的庭院里蟬鳴陣陣,陽光透過梧桐樹葉灑下斑駁的光影。筑鄉小隊的隊員們帶著提前準備的道具,輕步走進公寓樓。活動伊始,隊員們分組行動,敲響每間房門時都特意放輕了力度。"王奶奶,我們來接您下樓啦,今天大廳里可熱鬧了","李爺爺,您慢點,我扶著您",一句句溫和的叮囑中,隊員們小心翼翼地攙扶著老人穿過走廊。有的老人行動遲緩,隊員便蹲身幫他們系好鞋帶;有的老人聽力不佳,隊員就湊到耳邊反復說明,始終保持著耐心與敬意。從二樓到一樓的短短路程,成了代際溝通的第一座橋梁,老人掌心的溫度與隊員肩頭的力量,在緩慢前行中完成了無聲的情感傳遞。
圖為隊員帶老人到活動大廳。吳梓晨 供圖
活動大廳里,紅色的綢帶在風扇吹動下輕輕搖曳,早已擺放整齊的座椅旁,隊員們提前準備的康乃馨散發著淡淡清香。當最后一位老人被攙扶入座,紅歌傳唱環節緩緩拉開序幕。《東方紅》《映山紅》等經典旋律響起時,幾位年過八旬的老人不約而同地挺直了腰背,渾濁的眼睛里泛起光亮。86歲的張爺爺跟著節奏輕拍扶手,沙啞的嗓音斷斷續續卻格外堅定,隊員們主動放低聲部,讓老人的歌聲成為主旋律。一曲終了,張爺爺抹了抹眼角:"這是我年輕時最熟悉的調子,沒想到這輩子還能和年輕人一起唱。"簡單的話語里,藏著跨越時代的情感共鳴。
圖為隊員主持活動開場。吳梓晨 供圖
紅歌的余韻尚未消散,新疆舞的歡快鼓點驟然響起。隊員踩著明快的節奏旋轉跳躍。72歲的劉奶奶看得入神,手指跟著節拍輕輕晃動。"我年輕的時候也愛跳舞,就是現在腿腳不利索了",劉奶奶的話語里帶著些許遺憾,卻在隊員們的陪伴下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圖為隊員為老人獻舞。吳梓晨 供圖
趣味互動環節更是將活動推向高潮。套圈游戲中,隊員們特意將目標物擺放得更近一些,當78歲的陳爺爺成功套中保溫杯時,像孩子般拍手歡呼。85歲的趙奶奶行動不便,隊員們便搬來小凳子坐在她身邊,聽她講述過去的故事。"你們這些孩子,比我家孫輩還貼心",趙奶奶拉著隊員的手,掌心的老繭摩挲著年輕人的手背,那是歲月與青春的溫柔對話。
活動結束后,隊員們護送老人回房,走廊里回蕩著"下次還來"的約定。一位老人悄悄將幾顆水果糖塞進隊員口袋,糖紙的褶皺里藏著說不出的溫暖;另一位老人堅持要把自己種的綠蘿送給隊員,葉片上的水珠折射著夕陽的余暉。這些樸素的饋贈,比任何贊美都更有分量。
圖為安徽工業大學筑鄉小隊合影。吳梓晨 供圖
此次志愿服務,筑鄉小隊用兩個小時的陪伴,將"敬老愛老"的抽象理念轉化為具體行動。在攙扶的力度里,在傾聽的耐心里,在互動的真誠里,青年一代與老年群體完成了一次跨越年齡的情感接力。這不僅是一次簡單的公益活動,更是對中華傳統美德的生動踐行,是用青春力量為老齡化社會注入的溫暖暖流。當青春的朝氣遇見歲月的從容,當年輕的手掌握住蒼老的掌心,文明的火種便在這樣的傳遞中,獲得了生生不息的力量。(通訊員 許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