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至15日,南京審計大學統計與數據科學學院“穩域數析”社會實踐團隊以“網絡輿情引發的影響社會穩定公眾事件”為核心主題,在蘇州、無錫、湖州、焦作四地隨機選取28個居民小區,以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開展專項問卷調研。本次調研依托問卷星平臺,設計標準化問卷,累計發放問卷320份,回收有效問卷256份,結合30余次居民深度訪談,系統剖析網絡輿情在小區場景中的傳播規律、居民行為傾向及對社會穩定的實際影響,為輿情風險防范提供數據支撐與實踐參考。

調研團隊圍繞“居民網絡信息接觸習慣”“輿情認知與判斷標準”“對社會秩序的影響感知”等多個維度設計問卷,樣本覆蓋18-78歲不同年齡段、各類職業群體等,確保數據的廣泛性與代表性。統計結果顯示,四地小區居民日均使用網絡時長超4.2小時,其中93.5%的受訪者表示曾通過業主群、短視頻平臺、本地論壇等渠道,接觸過與小區或周邊區域相關的爭議性輿情信息,內容集中于三大領域:民生保障類(如周邊物價波動、社區醫療資源)占比59.1%,公共安全類(如消防安全隱患、環境問題)占比26.8%,權益糾紛類(如消費維權、鄰里矛盾升級)占比14.1%,與前期預判的輿情高發領域高度吻合。

從輿情對居民行為及社會穩定的實際影響來看,調研數據呈現三大關鍵特征。其一,信息信任失衡加劇輿情擴散:僅27.8%的受訪者會優先采信政府部門、權威媒體發布的官方信息,53.6%的人表示“會參考網友評論和身邊人反饋再判斷”,18.6%的人承認“看到負面輿情時,未核實真實性就轉發至業主群或社交賬號”。其二,群體情緒易轉化為線下行動:當被問及“若輿情涉及自身或小區共同利益,是否會參與相關行動”時,16.7%表示“若有線下維權倡議,可能會參與”,其中25-55歲群體參與意愿最高,比例達23.4%。其三,輿情處置滯后放大穩定隱患:調研顯示,71.3%的受訪者表示曾遇到小區相關輿情“發布后超24小時無官方回應”的情況,其中46.8%的人會因“信息不透明”產生焦慮或不滿,部分人甚至采取非理性方式表達訴求。焦作某小區曾因“周邊河道污染”輿情長期未獲明確答復,有居民自發組織堵塞河道附近道路,造成早晚高峰交通擁堵,影響公共出行秩序。

值得關注的是,四地調研數據存在顯著地域差異。蘇州、無錫等長三角城市受訪者對網絡信息的辨別能力自評得分(滿分5分)平均為3.4分,高于湖州(3.1分)、焦作(2.6分);而焦作、湖州小區居民中,因“民生類輿情”產生擔憂并愿意參與集體行動的比例,分別達63.5%、58.2%,顯著高于蘇州(41.8%)、無錫(43.7%),這種差異與各地居民生活關注重點、信息獲取渠道偏好及區域治理特點密切相關。

基于調研結果,團隊提出三項輿情風險防范建議。一是建立權威信息“快響”機制:明確“2小時初步回應、24小時詳細通報”流程,通過政務平臺、社區公告等渠道同步推送,壓縮不實信息傳播空間。二是開展分眾化輿情素養普及:通過短視頻、漫畫手冊等通俗形式,向居民普及“謠言識別技巧”“理性表達訴求的法律邊界”,尤其針對中老年群體強化線下宣講,降低非理性行為概率。三是完善輿情風險預警網絡:依托大數據監測生活平臺動態,對苗頭性輿情及時預警,聯合公安、網信等部門提前介入引導,避免輿情升級為影響社會穩定的公眾事件。
此次調研通過標準化問卷獲取一手數據,精準勾勒出網絡輿情影響基層社會穩定的具體路徑。下一步,調研團隊將結合四地地域差異深化分析,形成差異化的輿情應對指南,為維護公共秩序、保障社會穩定提供切實可行的實踐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