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暑假,株洲市淥口區第五中學的校園里因一場激烈的傳統籃球賽而沸騰。球場上,運動員們揮灑汗水、奮勇拼搏;看臺上,師生們吶喊助威、熱情高漲。而在這片熱鬧景象中,一項由我們組織的“撿瓶換水”社會實踐活動,正悄悄傳遞著環保的溫度與力量。
比賽期間,賽場內外難免留下不少空礦泉水瓶。為了讓孩子們從小樹立環保意識,同時培養他們的勞動習慣,我們在賽場周邊設置了“兌換點”,向觀賽的小朋友們發起倡議:只要撿起散落在角落的空瓶,就能到兌換點換取一瓶新的礦泉水。
起初,孩子們有些靦腆,只是遠遠看著。直到有個扎著羊角辮的小姑娘撿起第一只空瓶,怯生生地走到兌換點,當她拿到屬于自己的礦泉水時,眼睛里閃著驚喜的光。很快,越來越多的小朋友加入進來:有的蹲在看臺縫隙里仔細搜尋,有的結伴合作“清理”草坪邊緣,還有的像小大人一樣,主動提醒身邊的人“別亂扔瓶子”。他們的小手上沾了灰塵,額頭上滲著汗珠,卻沒人喊累,反而因為“戰利品”越來越多而歡呼雀躍。
有個小男孩一口氣抱來十幾個空瓶,兌換礦泉水時卻搖搖頭:“我不渴,能把這瓶水留給場上的大哥哥嗎?他們打球一定很累。”簡單的一句話,讓在場的我們心頭一暖——這場活動不僅教會了孩子們“勞動換所得”,更在他們心中播下了體諒與分享的種子。
活動結束時,原本可能散落各處的空瓶被整齊收集,孩子們的臉上洋溢著成就感,賽場也因這份自覺而更顯整潔。其實,“撿瓶換水”的意義早已超越了“兌換”本身:對孩子們來說,這是一次用行動理解“環保”的生動課堂;對我們而言,這是一次見證成長、傳遞責任的社會實踐。
籃球賽的哨聲終會落下,但這場小小的環保行動帶來的影響,或許會伴隨孩子們很久。就像那些被撿起的空瓶,看似微不足道,卻在循環中獲得了新的價值——而這份價值,正是成長與責任的開始。
(作者:蔡順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