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日,河南工業大學管理學院"青禾逐光"暑期社會實踐團隊赴河南省鄭州市中原區南水北調博物館,開展"探源南水北調,傳承水利精神"主題實踐活動。團隊成員通過深度參觀館藏文物、擔任志愿講解員等方式,深入了解這項世紀工程的歷史脈絡與文化內涵,并向公眾傳播南水北調知識。
文物觀摩:透過實物感悟工程艱辛歷程 在南水北調博物館陳列廳內,實踐隊員們跟隨著專業講解員的腳步,系統觀摩了工程建設過程中留下的珍貴實物資料。展柜中陳列著工程技術人員使用過的測繪儀器、建設者們的勞動工具、移民群眾的生活用品等各類文物,每一件藏品都承載著獨特的歷史記憶。

(圖為隊員觀察文物交流知識。蔣念 供圖)
"這把銹跡斑斑的鎬頭是丹江口大壩建設時期使用的工具,上面的磨損痕跡記錄著建設者們的辛勤付出。"講解員指著展柜中的文物詳細介紹。隊員們駐足在一件印有"南水北調工程建設紀念"字樣的工裝前,仔細觀察上面留下的汗漬和磨損,仿佛看到了建設者們頂風冒雪、日夜奮戰的場景。在移民文物展區,一批搬遷群眾使用過的生活器具引起了隊員們的注意,一個印有"舍小家為大家"字樣的搪瓷杯,默默訴說著移民群眾無私奉獻的家國情懷。
志愿講解:青春之聲傳播工程價值 在完成系統參觀學習后,實踐隊員們主動承擔起志愿講解工作,分成多個小組為館內游客提供講解服務。為了確保講解質量,隊員們提前查閱大量資料,認真整理講解詞,反復演練講解流程。
(圖為隊員講解文物知識。劉一涵 供圖)
"各位游客大家好,現在大家看到的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出土的文物展區..."隊員穆晨悅正在為游客進行講解。她結合剛剛學到的知識,詳細介紹了展柜中各類文物的歷史背景和價值意義。在移民文物展區,隊員楊婧動情地講述著移民文物背后的故事:"這個木箱的主人是一位七十多歲的老奶奶,搬遷時她只帶了這口箱子,里面裝著祖傳的繡品和全家的照片..."
隊員們專業的講解和熱情的服務贏得了游客們的贊賞。來自北京的游客王先生表示:"大學生講解員們的講解很生動,讓我們對南水北調工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這種志愿服務形式很有意義。"當天,團隊累計為200余名游客提供了講解服務。
深度觀摩:在文物細節中探尋工程智慧 除了擔任講解員,隊員們還利用休息時間對館藏文物進行了深度觀摩和學習。在工程器械展區,隊員們仔細研究各類施工工具的構造原理,探討其中蘊含的工程技術智慧;在移民生活展區,隊員們通過對比移民前后生活用品的變化,深入理解移民群眾的生活變遷。
"大家看這個水準儀,雖然現在看起來有些陳舊,但在當時卻是最先進的測量設備。"隊員楊婧指著展柜中的儀器向同伴們介紹。實踐隊員們發現,有些文物旁邊都配有二維碼,掃描后可以觀看文物背后的故事視頻。隊員們認真觀看每一個視頻資料,并詳細記錄其中的重要信息,為后續的總結積累素材。
(圖為實踐隊在博物館內合影。彭冬蘭 供圖)
交流研討:總結觀摩心得深化認識 實踐活動結束后,團隊成員就地開展交流研討會,分享各自的觀摩心得和講解體會。隊員們一致認為,通過一天的深度觀摩和講解實踐,對南水北調工程的認識實現了從抽象到具體的轉變。
隊長穆同學在總結中表示:"今天的實踐活動讓我們深刻體會到,南水北調工程不僅是技術層面的奇跡,更是一種精神的象征。這些珍貴的文物讓我們看到了建設者的智慧、移民的奉獻,以及國家改造自然的偉大力量。"隊員們紛紛表示,要將今日所學所感轉化為后續學習的動力,未來要更多參與此類實踐活動,在服務社會中增長才干。
此次主題日活動雖然時間短暫,但內容充實、意義深遠。河南工業大學管理學院"青禾逐光"實踐隊通過文物觀摩和志愿講解,不僅深化了對南水北調工程的認識,更在服務公眾的過程中展現了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團隊表示,將繼續開展此類實踐活動,為傳播水利文化、弘揚奮斗精神貢獻青春力量。
通訊員 穆晨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