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至8月,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實踐成員在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晁陂鎮開展以“石榴同心、民族同行”為主題的社會實踐,調研當地蒙古族社群歷史文化傳承與現實發展狀況的同時,結合調研過程中的發現與收集到的素材,同步開展了民族文化宣傳相關工作。晁陂鎮街北一村為蒙古族聚居區,居民多為成吉思汗后代,保留著民族身份意識與文化傳統,當地蒙漢群眾在長期共處中形成了交融互鑒的生活氛圍。

實踐期間,實踐成員走訪晁陂鎮蒙古族始祖陵園時,注意到園內陳列的傳統兵器、服飾及族譜等蒙古族歷史文物具有鮮明的文化代表性。為此,實踐成員結合文物信息與陵園所呈現的蒙古族遷居南陽發展歷程,整理形成了簡潔的文化介紹材料,在走訪周邊村落時向村民講解文物背后的歷史故事——比如傳統服飾紋樣的寓意、族譜所反映的家族遷徙脈絡等,讓更多人了解當地蒙古族文化的獨特內涵。

在陵園內與多位前來散步的蒙古族后裔交流過程中,實踐成員不僅記錄受訪者關于蒙古族傳統文化保留情況、年度祭祀儀式意義的表述,還特別留意到受訪者提到陵園祭祀活動已成為蒙漢兩族共同參與的社會活動,這讓“民族團結一家親”的共識更直觀地融入村民生活場景。

針對調研顯示的晁陂鎮蒙古族聚居區面臨人口老齡化突出、留守兒童普遍等問題,導致民族文化傳承面臨斷層風險,年輕一代對蒙古族歷史與習俗了解有限的情況,實踐成員結合前期與蒙古族后裔交流時收集到的傳統知識,在當地留守兒童較多的區域開展了小型文化分享活動。活動中,實踐成員用通俗的語言講述當地蒙古族的歷史片段,展示從陵園了解到的傳統服飾圖片,引導孩子們了解身邊的民族文化,嘗試搭建傳統知識代際傳遞的臨時橋梁。
基于調研結果提出相關建議時,實踐成員也將民族宣傳的具體形式納入其中,明確建議在“加強對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的系統性整理、研究與傳播”過程中,可結合當地實際,通過在社區設置文化宣傳角、組織蒙漢群眾共同參與的文化分享會等方式,讓蒙古族歷史文化的傳播更貼近日常生活,同時進一步強化“民族團結一家親”的社會氛圍。

本次實踐在呈現晁陂鎮蒙古族社群文化存續現狀的基礎上,通過結合調研過程開展的系列民族宣傳小活動,讓當地民族文化得到了更直接的傳播,也為探索多民族地區文化保護與社區發展路徑增添了實踐細節。在全面推進民族團結進步的背景下,此類將調研與宣傳結合的方式,有助于讓社會各界更具體地關注少數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問題及民族團結的基層實踐場景。(撰稿:丁力 趙文杰 供圖:王晗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