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了解民族非遺文化傳承現狀,探尋豆染技藝的獨特魅力。2025年8月14日,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石榴"志愿隊以“調研民族非遺傳承,探秘非遺豆染魅力”為主題的實踐活動在貴州省貴陽市花溪區青巖龍井村黔織活非遺體驗館展開實踐活動。實踐人員通過走進古樸村落,與豆染非遺傳承人張婷婷老師、技藝制作楊老師深度互動,在文化探訪與技藝體驗中揭開非遺豆染的傳承密碼,并開展民族文化調研與宣講,為文化的保護與傳播貢獻力量。

實踐活動依照預設流程穩步推進。團隊成員先對當地民族文化開展基礎性調研,著重梳理民族服飾的款式特點及背后蘊含的文化寓意;隨后,向當地群眾宣講國家與地方層面的民族文化保護政策,旨在增強公眾的民族文化保護意識。在此基礎上,其進一步圍繞非遺豆染的起源傳說、發展歷程及當代傳承現狀展開深入調研,并就該技藝未來的傳承規劃與傳承人進行了探討。

為增強實踐過程的體驗深度,在老師的邀請下,團隊成員全程參與了豆染制作環節。從圖案拓印到染色晾曬,通過親手操作,直觀感受非遺技藝的工藝特點與文化魅力。制作期間,圍繞非遺傳承保護措施及未來發展方向對傳承人進行采訪,了解到豆染的起源與一則民間故事相關。交流中,老師堅守傳承使命、始終秉持初心的匠人精神得到充分體現。活動同步設置雙語互動環節,老師們以質樸方言結合普通話的形式開展技藝展示與教學活動。

實踐過程中,團隊成員就民族文化與地方發展等相關議題進行了定向咨詢。關于穿青民族文化的起源與分布情況,相關老師介紹,穿青人主體由江西遷移至貴州后,融合當地其他民族文化逐步形成,主要分布在納雍、織金等地,其非遺傳承人張婷婷老師就為納雍縣人。在談及豆染的起源與發展時,老師明確其起源與“點豆腐的美好錯誤”這一民間傳說相關,并分享了自身響應國家民族非遺政策號召、返回故鄉助力民族文化事業發展的經歷。針對非遺傳承的未來規劃,老師表示將堅持匠人傳承理念,立足初心持續推進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在地方產業發展方面,相關人員介紹,當地結合氣候條件發展果園種植,并推出果園體驗項目,勺窩鎮吊水巖等景點共同構成了當地民族旅游的支柱產業。針對豆染體驗項目,參與體驗的游客反饋稱,親手制作豆染品的過程十分難得,在感受民族文化的同時留下了特殊回憶,體驗感受良好。實踐期間,耐心拓印圖案的游客、認真開展教學的老師以及填寫問卷的民族群眾等場景被記錄,成為非遺活態傳承的生動縮影。

此次實踐活動達成了多方面成效。團隊成員系統掌握了非遺豆染的起源發展歷程,深入理解了非遺傳承人的堅守初心與使命擔當,為后續宣傳弘揚家鄉民族文化積累了扎實的文化素材。調研顯示,當地非遺文化在國家政策扶持、多媒體傳播及“三下鄉”隊伍推廣等多重舉措支持下,傳承工作取得明顯進展;實踐期間,還結識了來自各地的文化傳承同道,形成了交流互動的良好氛圍。

通過本次青巖龍井村實踐活動,實踐人員對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蘊與傳承價值形成了更深刻的認知,進一步明確了弘揚民族文化的責任擔當。非遺傳承者的堅守精神與基層群眾的文化創造力,為其后續參與文化傳播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動力支撐。(撰稿:丁力 李瑞麟 供圖:劉紅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