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化對非遺文化的認識,促進民族文化交流交融,2025年8月14日,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石榴”志愿團隊奔赴江蘇省徐州市新沂市星河灣開展了社會實踐。團隊成員張燁聚焦非遺蓑衣編織技藝,深入對話傳承人左佃玉,解鎖傳統手工藝里的非遺蓑衣編織密碼,助力非遺活態傳承。

活動中,團隊成員張燁對非遺蓑衣編織傳承人左佃玉進行專訪,傳承人向張燁講述了一段珍貴的經歷:2018年文化部門組織的非遺交流活動,讓蓑衣傳承人左佃玉與苗族手藝人相遇,雙方圍繞“根部朝內”編織原則等交流,左佃玉借鑒苗族“十字交錯法”改良蓑衣,苗族手藝人則引入蓑衣領口編織法豐富本地工藝,為非遺傳承注入多元活力。在此實踐成員體驗蓑衣編織非遺技藝,收集20多份問卷,全面挖掘文化傳承密碼,了解到蓑衣編織技藝走進5所中小學、3個社區,超200人次參與現場演示與互動,各族群眾親身感受傳統手工藝魅力,擴大文化影響力,凝聚起各族對傳統文化保護傳承的共識。

此外,傳承人左佃玉推動傳統工藝與現代需求融合,將雙領口蓑衣改良為單領口延長蓑衣壽命,創新性增加口袋,可放置手機等隨身物品,讓老手藝適配新時代,獲年輕人青睞;校園活動激發青少年創意,“未來蓑衣”設計如可拆卸、太陽能烘干等方案,部分被采納待應用。這種創新實踐,與苗族工匠融合傳統銀飾和現代時尚的思路相通,彰顯非遺傳承無民族界限。正如左師傅所言,非遺傳承無界,各民族攜手創新共進,以文化交融守護民族瑰寶,讓團結之花綻放在非遺傳承沃土。

最后,實踐成員聚焦蓑衣編織非遺傳承,了解到左佃玉14歲起學習蓑衣編織,六十余載堅守,從割草起步,無懼田間蛇蟲,即便本地官草資源減少,仍遠赴山東采料。幸得當地政府支持,該技藝已培養兩位年輕傳承人,借“非遺進校園”與融媒體宣傳片,在此成員與左佃玉進行雙語教學,互通傳統文化之間的交流,讓這一傳統技藝跨越時代。同時,針對原料采集難、年輕學員流失等問題,有試種蓑衣草、設計“蓑衣+文創”工作坊等解決方案。他盼更多年輕人加入,在堅守與傳承中續寫匠心故事,為民族文化交融添彩。

此次實踐活動,志愿團隊以蓑衣編織技藝為切口,串聯起跨民族交流、傳統與現代融合、傳承困境破解等多元內容,生動展現了非遺傳承與民族交融的深度融合。同時也感受到了其傳承過程中遇到的挑戰。團隊認為,在推動非遺手工藝傳承的過程中,需要更多青年力量注入,讓非遺在堅守創新中持續講好民族交融故事,為筑牢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添磚加瓦。(撰稿:丁力 趙麗蘭 供圖:張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