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廣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新蠔力”實踐團奔赴“中國大蠔之鄉”欽州,正式拉開“智鏈・蠔立方”項目實地調研序幕。首日調研以“錨定產業痛點,挖掘升級動能”為核心,實踐團先后走訪欽州市大蠔產業協會、廣西弘匯通科技有限公司及欽南區農業發展聯合會,與協會張主任深度座談,用腳步丈量縣域特色產業發展實況,為農業新質生產力驅動大蠔產業全鏈升級收集第一手素材。
圖1:成員參觀欽州市欽南區農業發展聯合會合作單位展示墻
“欽州是全國最大的天然牡蠣苗采集基地,每年都有不少外地同行來交流學習。”在欽州市大蠔產業協會,張主任的介紹讓實踐團成員眼前一亮。座談會上,雙方圍繞產業鏈協同、生態保護、數字化轉型等議題展開深入交流。張主任坦言,目前協會已整合育苗、養殖、加工等全環節資源,但仍面臨挑戰:泡沫浮排老化可能引發海洋污染,散戶養殖多依賴傳統經驗,精深加工產品雖拓展至生蠔精華面膜等衍生品,卻因政策支持有限、技術投入不足,難以形成規模效應。
圖2:實踐團與張主任進行交流學習
談及產業破局方向,張主任透露的“數字化嘗試”讓團隊成員格外關注:“我們正試點用二維碼牌管理養殖環節,未來能為養殖戶貸款、政府項目申報提供數據支撐。銷售端也在做電商直播,但高端市場和國際渠道還沒打開,主要還是供應國內和港澳地區。”這些信息與項目申報書中“三鏈協同”的研究方向高度契合,為后續“蠔立方”模型構建提供了實踐參考。
圖3:在座談中深入詢問大蠔產業技術創新瓶頸
隨后,實踐團走進廣西弘匯通科技有限公司、欽南區農業發展聯合會,實地察看“數字賦能產業振興”的落地場景。墻上“務實創新”的標語、企業與合作社的聯動展板,直觀展現了欽州大蠔產業的協作生態。團隊成員現場發放調研問卷,記錄企業技術需求與養殖戶痛點,為破解“產業鏈梗阻”“價值鏈低端鎖定”等問題積累微觀數據。
圖4:團隊成員參觀廣西金蚌水產養殖有限公司展板
首日調研雖短,卻讓“新蠔力”實踐團深刻感受到欽州大蠔產業的潛力與韌性。接下來,團隊將繼續深入養殖基地、加工車間,用更細致的調研為“智鏈・蠔立方”路徑研究注入實踐活力,助力這一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突破發展瓶頸,為縣域特色產業全鏈升級貢獻青春智慧。
圖5:團隊成員與張主任在欽州市大蠔產業協會門口的合影
圖/唐綺晨 李欣鴻
文/李欣鴻 藍鈺嬌 唐綺晨 盧翠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