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筑夢,童心同行 ——河海大學六盤水愛綠護水環保科普調研小分隊開展低碳科普與生態實踐
為響應“雙碳”目標號召,推動低碳理念扎根基層,7月7日至26日,河海大學六盤水愛綠護水科普調研小分隊在貴州省盤州市和江蘇省多地開展以“愛綠護水、科普同行”為核心的環保實踐活動。團隊以“專業賦能、科普惠民”為宗旨,通過企業研學、低碳課堂、入戶調研等形式,為當地學生和居民帶來沉浸式環保體驗,用青春行動詮釋低碳發展的青年擔當。
探訪低碳先鋒,解碼減碳實踐
在全球碳排放壓力攀升的背景下,水務領域減碳成為低碳轉型的重要一環。7月7日至11日,團隊跟隨專業人士,深入南京建鄴區水務局、江蘇金陵環境有限公司、無錫高新水務有限公司及南京溧水秦源污水處理廠,通過深度訪談,調研水務系統碳減排的創新實踐與可持續發展模式。
溧水秦源廠借助智能攔截閉環系統,以全流程數據管控降低能耗,顯著提升碳減排效能;建鄴區水務局將再生水公益屬性納入財政保障,通過專項補貼政策提升利用率,減少輸水環節碳排放;江蘇金陵環境以市場化定價機制推廣再生水,滿足不同用戶需求,激活全鏈條減碳潛力;無錫高新水務創新“市政公益+工業反哺”雙循環模式,推動工業用水反哺設施建設,形成低碳良性循環。
實踐團梳理出的技術路徑與運營模式,展現了水務領域從“被動治污”到“主動減碳”的轉型軌跡,為行業低碳發展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經驗。
低碳課堂進校園,童心共繪零碳圖景
在盤州市第六小學,團隊開設“六小課堂”低碳系列課程,圍繞“碳的旅行”“濕地碳匯家”“低碳小管家”三大主題,用互動實驗、情景劇、手工制作等形式,讓孩子們讀懂“碳”的故事。
“碳的旅行”課堂上,團隊以“為什么夏天越來越熱?”設問,用“魔法工廠”比喻污水處理中的減碳環節——“就像水滴經過‘瘦身’,排出的‘碳’也會變少哦!”凈水實驗中,孩子們用紗布、細沙、活性炭過濾泥水,團隊借機講解“物理過濾比化學處理更省能源、少排碳”的原理,清水滲出時的驚嘆聲里,藏著對低碳的初認知。“濕地碳匯家”環節,孩子們化身蘆葦、香蒲等植物進行角色扮演。“植物碳匯大比拼”游戲讓孩子們記住:一片濕地每年能固定約200噸碳,相當于1000輛汽車的年排放量。“低碳小管家”課程里,“家庭減碳清單”情景劇引爆課堂:“隨手關燈省一度電,能少排0.9千克碳!”同步發起“零碳小衛士打卡挑戰”,通過日常行為追蹤低碳認知。
走訪調研聽民聲,環保理念入人心
7月12日至26日,分隊啟動問卷調查工作。團隊創新采用“千鄉萬村實地走訪+線上問卷采集”的模式,聚焦農村居民的“碳認知”與“減碳行為”。這些一手資料,不僅為河流治理、森林保護、垃圾管控等環保議題提供了實踐參考,更讓團隊在走進鄉村、深入百姓家中時,真切觸摸到了基層環保工作的現實肌理。
家訪活動中,成員們走進千家萬戶,與村民面對面交流。他們既詢問家庭對環保知識的認知程度,了解碳排放的相關問題,也細致調研村民對社區及盤州市環保工作的滿意度,內容涵蓋河流保護、垃圾治理、植被養護等多個方面。訪談時,村民們從自身生活出發,暢談對社區環境的觀察、對未來環保工作的暢想及改進建議,為團隊提供了豐富的基層視角。
此次問卷與家訪相結合的實踐,不僅勾勒出基層低碳實踐的現狀,更讓團隊摸清了村民對減碳措施的接受度,為后續提出針對性建議奠定基礎。
以青春之力,共赴低碳未來
從企業車間的減碳技術,到鄉村院落的民生訴求,從課堂上的碳知識啟蒙,到村民口中的綠色期待,河海大學六盤水愛綠護水科普調研小分隊用腳步丈量低碳之路。他們帶回的不僅是調研數據,更是讓低碳理念扎根基層的實踐方案。正如團隊成員所說:“每一次課堂上的舉手,每一份問卷上的勾選,都是低碳種子發芽的聲音。”未來,團隊將持續深耕,讓青春力量在守護“零碳未來”的征程中,綻放更熾熱的光彩。
社會實踐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