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4日,青軌新象調研組專員顧博天開展專項考察。此次調研聚焦鐵路從業者的職業軌跡與行業情懷,通過深度對話挖掘新時代“鐵路人”群體在認知迭代、情感聯結及轉型適應中的真實狀態,為后續研究積累實證資料。
受訪者顧匯涵,2022年通過校招進入鐵路系統,從業三年。最初在段內培訓機構系統學習規程與設備知識,隨后隨師傅深入現場,承擔巡視、抄表、登記回填等基礎性工作。她坦言,選擇鐵路更多是出于職業穩定與家庭影響,且作為一個新“鐵路人”,目前的“鐵路情結”相較于前輩們并不是那么的濃,但進入崗位后對“責任”二字的體悟日漸清晰。

工作方法的轉折,發生在首次值守之后。顧匯涵回憶,彼時對判斷失誤的焦慮最為強烈;隨著處置經驗與復盤的累積,工作邏輯由“故障發生后處置”轉為“基于數據的提前預判”。智能化設備帶來溫度、負荷等直觀參數,系統留痕與任務追蹤提升了處置顆粒度,使跳閘、過熱等風險得以在萌芽期被識別并前置干預,她也愈發重視預防性維護而非被動搶修。
在組織生態層面,師徒制構成“隱形安全網”。師傅二十余年的經驗幫助其快速跨越新人成長期;倒班制下,未婚的她家庭壓力較小,家人給予理解與支持。為穩定情緒與維持判斷力,她堅持夜跑與事后復盤,在節奏與方法中重建掌控感。證照體系方面,變配電運行值班員、電力線路工及電工證等構成上崗“硬門檻”,折射出“安全與質量優先”的制度取向。
展望未來,顧同學希望繼續在一線深耕、成長為技術骨干,并對鐵路工作生發出一些自己見解,她作為一名女性工作者,提出面向女性職工的工具與防護用品尺寸優化等人性化改進建議;也認為“鐵路精神”并未衰微,而是在新技術與新流程中完成內核更新:尊重流程而不僵化,依托數據而不放棄手感,在陣痛中沉淀方法,在穩定中追求進步。
本次訪談通過與新一代“鐵路人”的直接溝通,以微觀視角折射行業變遷,為理解青年群體在鐵路工作中的職業自覺,提供了可驗證的樣本與政策參考。
